湖北日报讯 襄阳市襄城区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位于汉水中游南岸,始筑于汉初,是历代州、郡、路、道、府、县的治所。现为襄阳市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学校相对集中,是全市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襄城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盛,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景观众多,是宜业、宜居、宜游的一方宝地。
近年来,襄城区委、区政府凝心聚力谋发展、尽心竭力惠民生、齐心协力促和谐,以文为魂打造首善之区、以人为本建设精致襄城。4月5日,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在襄城区调研时强调,建设精致襄城,要在“精致”上做文章,并按照时代的要求,赋予首善之区新的内涵。
根植文化打造旅游“香城”
“文化旅游是襄城的首位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襄城区把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业作为‘一号工程’,利用一切资源、集中一切力量,深入推进旅游‘二次创业’,打响以襄阳古城、三国文化、汉水文化为特征的‘一城两文化’旅游品牌,使文化精品和旅游产品叫响全国,全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文化产业聚集地”,襄城区委书记邓卓海对襄城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坚定不移。
5月底,大型古装电视剧《凰权·弈天下》在唐城影视基地开机,这是唐城建成两年后迎来的第三个大剧组。而在唐城景区花萼楼,4月份新排演的大型魔幻剧《大唐飞歌》讲述了杨贵妃和唐玄宗凄美爱情故事,自上演以来,场场爆满,成为景区新的必游项目。唐城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仿唐建筑群,集影视拍摄和旅游休闲于一体。景区内明德门、朱雀廊、东市、西市等九大建筑群珠连玉串,艳丽饱满。开门营业以来已接待游客230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达七成,日接待游客最高突破3.5万人次,成为省内继宜昌三峡人家、武汉欢乐谷之后又一个旅游综合体。
6月8日,位于襄城区的襄阳卧龙古镇项目一期建设正式开工。该项目是湖北省、襄阳市重点文化项目,以三国文化为特色,集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创意、商业、演艺、民俗展示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致力于打造鄂西北旅游集散地、襄阳市游客集散中心,形成旅游二次消费场所,满足游客一日游的需求。
为推进文化旅游业全域发展,襄城区构建了“一城三线、四大旅游区”的旅游框架,全力打造襄阳古城文化旅游区、隆中文化旅游区、岘山文化旅游区、襄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四大旅游集群。推进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打好古城牌、三国牌、汉水牌,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襄城文化旅游核心品牌,增强旅游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乡村旅游开发步伐,建设以尹集为主体、卧龙和欧庙为两翼的乡村休闲旅游带。加大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和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全面提升道路、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标识系统功能水平。加大旅游营销宣传力度,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打造舒适、放心、安全的旅游环境,力争在五年内把襄城打造成湖北旅游强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让游客停下脚步,留下来、住下来,其根本之道在于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中谋求综合效益。“十二五”期间,襄城全区累计引进亿元以上旅游项目35个,完成旅游开发投资180亿元,接待海内外游客32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2016年底,襄城区顺利通过全省第二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创建验收。在此良好的基础上,该区探索文化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吸引更多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前来旅游。
挖掘消费潜力、改善消费结构、创造消费需求,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促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襄城区文化旅游产业将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
城市建设筑就品质生活
与山水相邻,与绿色相拥,与蓝天相望,与安康相伴……这是襄城区居民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拓展、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健全……襄城区城乡规划建设事业迅猛发展。
近年来,襄城区坚持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引领城乡建设管理,增强规划的可执行性。突出区域板块特色,稳步推进襄阳古城、城南片区、城西片区、檀溪片区,以及庞公新区、隆中新区、欧庙新城、襄南新区、岘山生态旅游区等“一城三片五区”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明确了城市功能分区,拉开了城市框架,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襄城区注重运用规划引领城乡建设,推进全区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合一”,城乡规划实现了全覆盖。编制实施了《新型城镇化规划》,城镇化率达到72.8%。其中,“尹集模式”列入省委文件,尹集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该区将强化城市承载功能,把新区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作为引领未来五年城市能级跃升的重要抓手。去年8月,襄城区开始实施史上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襄城举全区之力,大员上阵,部门参与,科学组织,先后启动了城南片区、檀溪二期片区、庞公片区、古城片区、麒麟片区等五大棚户区改造项目,涉及棚户区住房13400余套,共融资81.97亿元。促进旧城有机更新,推动旧城区密度疏解、功能再造、环境改善、业态升级,恒大名都、山水檀溪、君临山、北京公馆等一大批高档住宅小区基本建成,城市形象展露新姿。
城市提档升级,市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公园随处可见,城市变得更美了。近年来,襄城区内相继建成了岘山文化广场、临汉门公园、长门遗址公园、习家池、岘山绿道等公园游园项目,总面积达114.5万平方米。同时,还积极做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完善防洪排涝、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城市功能品味大幅提升。
襄城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也全面加强,近年来先后建成了207国道改线、檀溪路、内环南线、襄南大道、闸口二路、庞公路、滨江路、襄樊大道等十余条城市主次干道,现代化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同时,完成了北街西巷子、荆州街健民巷、铁佛寺南巷等96条背街小巷改造工程。今年以来,襄城区又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围绕“精致”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缔马路市场和游散摊点、完善绿道基础设施、规范城区停车泊位,对老旧小区的环境进行集中清理。走在街头,处处可见交通文明引导员在路口开展引导服务。环卫部门加大洒水压尘和雾炮车作业频次,解决扬尘污染。
在抓好城市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软件建设也紧抓不放。自2016年底开始,襄城区在全区大力培育和弘扬铁人精神、亮剑精神、钉子精神和浙商精神等“四种精神”,提升干部人文素养、法治思维、辨证思维、攻坚克难、群众工作、协调配合等“六大能力”,锻造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干部队伍。全面同步推进“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大督查机制和大问责机制,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自觉形成“言必行、行必果、果必报”的工作习惯。今年5月份以来,襄城全区上下围绕“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瞄准影响工作的坏作风、坏习惯开展专项治理,采取群众提、自己找、互相帮、集体议等方式,征求服务对象以及相关部门意见,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列出清单进行整改。走进社区、走在路上、走到窗口部门,都能感受到襄城这个城区正在悄然改变。
一江春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未来五年,“精致襄城”将具备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科学的城市管理体制、高标准的城市管理水平,成为城市形态更新、功能完善、管理有序、景色宜人的生态宜居展示区。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成果
民生工程就是政府的民心工程。襄城区委、区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坚持做促民富、增民利、纾民忧、解民困的好事、实事,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上取得新进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转型跨越发展所指绝不仅仅是经济建设,而是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共同跨越。”襄城区区长朱青林说,民生问题不能仅用市场化的办法简单地算经济账,还要算社会账、历史账、民心账。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襄城区委、区政府将“强区”与“富民”同步推进,尽最大力量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十二五”期间,襄城区民生投入持续加大,每年区级财政民生支出占全部支出比例超过80%。五年来,该区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续保率达96%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新建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示范妇女之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该区发放80岁以上高龄老人、特困残疾人、住房困难家庭、低保家庭大学生救助金等。对175户贫困户因户制宜逐户制定帮扶计划,100户已经完成脱贫。完成29个农村教学点改造,大力推进“教育云”工程,完成教育信息化改造任务,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该区率先在襄阳市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城乡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连续四年达100%。分级诊疗机制稳步推进,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平安襄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未来五年,该区将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构建坚实有力的基础保障。坚持发展为民、发展惠民,财政增收部分主要用于民生领域,滚动实施民生工程,努力做到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善和落实各项社会保险政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围绕托底线、救急难,强化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政策,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加快发展,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温暖更多困难群众。
同时,该区将构建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学校。全力服务和支持“襄阳大学城”建设,使其建成为汉江流域一流、国内领先的大学城,把襄城建成区域性的教育高地。积极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深入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把襄城区人民医院和庞公新区医院建成二级甲等医院。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卫生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全面完成卫生院、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及提档升级工作。
织密立体化平安防控网
安全稳定、公平正义、优质高效……近年来,襄城区围绕“建设首善之区、打造精致襄城”的总体目标,全力助推襄阳市争创全国综治“长安杯”,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上下硬功夫,形成了平安建设立体防控的大格局。
2016年起,襄城区招募130人建立了10支治安巡逻队,分散在城乡开展治安巡逻,专业治安巡逻队上岗半年,街面发案同比下降22.97%,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与此同时,该区重点商业场所等安保人员24小时轮流值守,全区300余家企业和所有中小学全面落实专职保安人员,社区、中心村、医院规范设立警务室,城区46个社区实现了一区一警或一区多警,社区民警担任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或班子成员,实行“1+N”治安联动、警格联动机制。
该区还在城市街面和交通主干道建成A类探头1650个和卧龙镇、尹集乡农村视频监控系统,织密“天眼”网络,实行“地面﹢鼠标”模式,形成街面巡防与空中监控紧密协作的立体防控网。
如今,网上巡查通过不间断观察监控实况,直击街头的警情,进行预警。这一“天网”和地面巡逻的“地网”结合,在辖区范围织起了一张巨大的立体治安防控网,守护着辖区人民群众的平安。
在城区重点路段,该区还设置多个联勤、联防、联治点,与移动警务平台协同配合,形成互补机制,提高预警处突能力;在农村重点交通路口建成20个治安卡点,24小时专人值守,对过往可疑人员进行盘查讯问,加强周边地区治安巡逻,维护一方平安。
在网格精细化管理、特色网格创建的基础上,襄城区规范城乡网格化管理考核,实行区、街道两级一季度一考核,乡镇(街道)、社区(村)一月一考核的网格化绩效考核制度。对各地的基础信息采录更新、月检查考核通报、网格员入户走访、网格巡防巡查、“五小”及维稳信息排查上报、重点人员管理和便民服务等进行不定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季度、年度综治考评。
古城管委会辖区王府口、冯家巷等社区打破辖区界限,通过联勤联防有效整合治安防控力量,这种以网格为单位合理划分巡逻防控区域的模式在全区推广。通过整合社区民警、治安巡逻队、社区(村)干部、网格员、治安积极分子等巡逻力量,实现网格内巡防全覆盖。依托街面移动警务平台,建立社区联片、所队联勤、片区联合、人机联动大防控工作机制,实现巡防无缝对接、全域覆盖。做到了重点部位1分钟反应、公共场所3分钟处置、涉案区域10分钟封控。
该区每年还专列500万元预算经费,健全专业治安巡逻队管理体系,并举行一年两次的专业技能培训,先后有561名城乡网格员从中受益。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襄城区刑事类警情同比下降两成,在襄阳市最近一次测评中,襄城区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群众安全感、社会治安满意度三项指标均排在襄阳全市前三,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策划:袁晓宁统筹:曾忠保文/图:曾庆红 史祎 张天玥 张伟
(作者: 编辑:连明明)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