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奋斗者】
图为:工作中的阮羚。
湖北日报讯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婷 通讯员 谢文哲 王晓凯
“在特高压这一领域,我们引领了国际进步和发展,为国人争了光!”
洪亮的嗓音、黝黑的脸庞,57岁的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阮羚风风火火出现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面前。
自信飞扬的背后,是他多年来的匠心求索。
38年,他从一线工人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一名技术学徒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38年,他始终奋战在生产和科研的第一线,带领创新团队创造了20项电力工程“世界第一”,让中国技术走向世界。
38年,从风华正茂到霜染鬓发,他的人生像一股永不枯竭的电流,释放着无限的激情和能量。
4月19日,记者走进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聆听他的故事。
“无数个无穷小之和可以是无穷大”
一股钻劲儿磨出20项“世界第一”
1981年,20岁的阮羚中专毕业后分配到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院高压研究所。那时的他,每天扛着工具包,拎着测试仪,哪里有故障就到哪里。有时候,变电站在十几公里的野外,他还要用扁担挑设备到施工现场。“无数个无穷小之和可以是无穷大”,这一微积分原理被阮羚拿来当做工作的箴言,“把小问题都尽力解决好,那就是大成就。”
不仅有着超乎常人的勤奋,阮羚还有着一股勇于创新的钻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
上世纪90年代,很多发电厂的汽轮发电机经常因短路而烧损,停机检修费时费力,且经济损失巨大。
如何在不干扰发电机运行的情况下进行检测?阮羚跑遍了全省所有电厂,去现场做试验,进行故障分析。8年的坚持,承接项目的人都换了几届,阮羚却坚持了下来,研制出采用传感器检测的技术,为电力企业减少了数以千万元计的损失。
凭借这一成果,他荣获当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创下3项“世界第一”。
38年时间里,他获得发明专利32项,带领团队创造了20项电力工程“世界第一”,同事们称之为“阮羚速度”。
“攀登高峰难免会有不适应”
把能源“顶”起来,扎稳“定海神针”
特高压,被形象地概括为“煤从空中走,电从远方来”。随着能源需求越来越大,在直流特高压长距离大容量的电能输送过程中,对大容量双向动态无功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各种扰动发生时,一旦电压波动,造成的损失不可想象。
这是特高压面临的一道世界性难题。“通俗来讲,需要一个动态的无功支撑,把能源‘顶’住,让它完美地从首端送到末端。”多年的特高压研究,让阮羚保持高度的职业敏锐度,他聚焦到有着电网运行“定海神针”之称的调相机研发。
2015年底,阮羚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开展前期分析研究和探索。
他提出,配套建设大容量调相机,解决特高压直流送、受端电网无功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与“国家电网直流特高压大型调相机工程”构想不谋而合。
2016年,阮羚团队成为牵头该国家级项目中唯一一家省级电科院。“这将是世界上首次在特高压电网大规模配套建设大容量调相机,标志着我国骨干网架已进入特高压电网的全新时代,这是名符其实的划时代工程。”
2017年,阮羚团队率先完成我国新一代大型调相机关键性能与试验研究,创造5项“世界第一”。
如果说特高压是电力建设的珠穆朗玛峰,那么阮羚就是不折不扣的珠峰攀登者。“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由不得我们畏惧和退缩,敢于亮剑是唯一的选择。”阮羚说。
“我的技术不能留给自己”
锻造“猛将+工匠”电力铁军
“我的技术不能留给自己,传给企业和社会才更有价值。”阮羚对年轻人的发展,抱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010年,“阮羚专家工作室”作为湖北省电力公司首个专家工作室挂牌。
能进入工作室的大多是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及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的高材生。入职培训第一课,阮羚就要求博士们到工地上去锻炼,实现角色转变。
阮羚常说,一名称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干活时必须是能干的工人;遇到问题时必须是优秀的技师;谈判时必须是明白的专家。
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三年成专家”的比比皆是——自主研发出国内首台车载GIS高压试验平台的陈隽,主导研发世界第一台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大功率低频加热电源装置的“湖北省最美青工”谢齐家,全国最年轻的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崔一铂,编制我国电力行业首个特高压现场试验标准的沈煜等等。
去年12月21日,国网与巴西国电联合投资建设的巴西美利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顺利投运,阮羚团队的成员就为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