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大江奔流采访团在宜昌三峡大坝坝顶采访。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
雄伟的三峡工程,引发了来鄂采访媒体的集体关注。
7月31日,大江奔流采访团来到这里,聚焦这一世界超级工程、人类壮举。从坝上到坝下,从电站到船闸,记者们纷纷感叹:国之重器,雄伟壮阔,催生的世界奇迹,让人心潮澎湃!
骄阳下,采访团登顶三峡大坝,极目四望,山青水阔。三峡集团三峡枢纽管理局副局长胡兴娥介绍,三峡大坝巨大的综合效益,在一次次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得淋漓尽致。防洪、航运、发电、环保等带来的红利,早已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她说,1998年长江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最大洪峰到来时,每秒9万多立方米的流量,历史罕见,荆江大堤,险象环生;经科学调度,依靠三峡大坝的拦蓄能力,成功化险为夷。
大坝建成后,万里长江航运成了真正的黄金水道,过去因航道险阻,最大只能行走1000吨级的船舶,如今,航道明显改善,行走3000吨级船舶已成为常态,5000吨级的船舶,也能轻松而行。
这是央视记者王琰第三次到宜昌采访,第一次是三峡大坝一期围堰破拆,第二次是三峡通航,10余年过去了,再次来到三峡大坝,王琰依旧“心潮澎湃”。
在人民日报记者杨文明眼中,三峡大坝是自长城以来中国最宏伟的工程。听说宜昌江段的江豚越来越多了,他计划从江豚切入,讲述宜昌长江大保护的生动故事。
中国日报总编室副主任徐小丹和同事们顶着高温,进入升船机内部,全程直播“大船坐电梯”。徐小丹说:“我们当天上午通过脸书和推特做了一小时的直播,向海外的读者介绍中国自主制造的升船机,在线观看的国外网友多达30万人次,互动评论达1.5万条。”除了此次直播,徐小丹表示,还将重点关注宜昌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践行生态优先的理念,将宜昌好的做法和经验推介出去。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阿尔巴尼亚籍记者哈里斯赞叹道,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让人惊叹。中国日报美籍记者伊谷然站在烈日下,坚持看完所乘客船坐电梯从40层楼高的坝上下来全过程。他说,此前外界对三峡大坝有不少质疑,那可能是他们没有来实地看看,几千吨的客船那么平稳地降下来,这里的科技含量毋庸置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郭习松、唐宜贵、吴擒虎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