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最新消息

从点亮中国到点亮世界

发布时间:2018-08-02 08:19:42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郭习松 张茜 通讯员 邱天星

狂野了数千年的长江,因为两座“不可能建成”的大坝,以及几代人“绝不言弃”的奋进精神,变得温顺。

转眼,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崛起已近半个世纪,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也已建成12年。

万里长江,见证一江奔腾不息江水的,是岁月;沧海桑田,见证无数个“不可能”变成现实的,是人。

上世纪70年代,为建葛洲坝,来自五湖四海的十万建设者汇聚湖北,彼时,这里是他们的远方。

如今,更多的建设者从湖北出发,传承着父辈“敢将不可能变可能”的精神,奔赴世界各地,此时,这里成为故乡。

家国情怀——

肩挑背扛来的“万里长江第一坝”

“我是长江一滴水,浪里一颗砂;我是基坑那块石,坝上那道闸……穿越千山万水,奉献苦乐年华,葛洲坝人胸纳百川,勇闯天涯。”6月10日,82岁的邱昌黎老人轻声哼唱着《葛洲坝之歌》,透过他坚毅的眼神,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第一代建设者的风采依旧。“当年为响应建设国家的号召,我和爱人从武昌到丹江口再到宜昌。”邱昌黎回忆,1975年到葛洲坝机械厂工作,一直干到退休。“那时,机械厂并没有自主研发生产机械,主要任务是维修汽车以及一些进口设备。”邱昌黎回忆,当年给混凝土降温,靠的土办法——放很多冰块,他们研制了片冰机,但效果不理想。“想继续研发,但缺钱缺人缺技术,最后不了了之。”说到这,老人深深地叹了口气。

邱昌黎的三个孩子也全部投身葛洲坝建设中。大女儿邱敏还记得当年经常跟小伙伴到基坑挑石挑砂,“手经常磨出血泡。”

创业艰苦,是那一代葛洲坝建设者的共同感受。82岁的焉淑雯老人当年负责宣传工作,主要报道工地典型事迹和人物。

“为抢时间、赶进度,数万民工肩挑背扛,在工地上不分日夜来回奔跑。”焉淑雯说,整个施工现场,一派战斗景象。

“那时做梦都想搞机械化作业,可惜没有条件。”望着如今飞速旋转的水轮发电机,听着江水宣泄的轰鸣声,焉淑雯感慨不已。她回忆,后来从国外引进的一些先进设备逐渐到位后,施工进度才大大加快。“一台电铲工作一天,可以抵一个民兵营的劳动量。”

生产条件艰苦,建设工人们的生活条件可想而知。1970年大坝开工时,小学三年级的周洁红随父母来到葛洲坝。

“数万人涌到葛洲坝,大家没地方住,只能在荒坡上搭芦席棚;每家只隔一层芦席墙,小孩子调皮,用手指抠个洞,就是别人家。”周洁红说,芦席棚寒不避风、暑不遮阳,没隔间,也没厨房厕所,只有一张床一个桌子,吃饭时把脚盆倒扣过来就是餐桌。

那时大家都是咸菜就饭吃。“父亲是电焊工,最希望就是他能评先进,评上先进可以在食堂打一碗扣肉。”周洁红的回忆里,浸透着当年的酸甜苦辣。

没有经验,从零开始。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指挥部分别在宜昌、武汉、南京建立试验点,同时,在工地、长江规划办和清华大学等单位,建立了5个实验室,确保自主设计的科学性。

一盏孤灯空对月,万家灯火暖人心。葛洲坝人用奋斗的汗水,自行设计、建造、安装了当年全国最大的水电工程。新中国水电技术创新从这里开始,实现从完全依赖国外设计到独立自主创新的跨越,也为三峡工程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借鉴。

励精图治——

鸟枪换炮建造大国重器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是靠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峡工程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三峡工程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高度赞扬三峡工程建设者作出的巨大贡献。

回望中,历史长卷波澜壮阔——

1994年12月14日,当今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动工。

2006年5月20日,三峡坝顶上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毕,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全线建成。2309米长的巨坝如银龙卧波,截断巫山云雨,彻底束住桀骜的江水。

2016年9月,三峡工程再添重器——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建设难度最高的三峡升船机成功实现试通航。“三峡大坝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两院院士、国务院三峡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潘家铮说,三峡建设者们谱写了坝工史上的奇迹,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质量的保证,不仅源于技术,更源于三峡工程建设者们心中那道坚固的堤坝:责任。

曾任三峡工程指挥部指挥长的邢德勇说:“以零质量缺陷实现零质量事故,以零安全违章保证零安全事故。这是三峡工程的工地文化,在三峡工地,‘双零’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建设者心中,严格落实到每一个工程、每一道工序。”“三峡工程很大部分建设者是原有葛洲坝工程的建设者。”三峡工程建设者杜继波是“葛二代”,他说,建葛洲坝时的经验和教训一点不落地用在了三峡工程上。

依靠自主创新、攻坚克难,三峡工程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建立起100多项工程质量和技术标准,标注了人类水利工程史上的辉煌成绩,让“高峡出平湖”的梦想成真。

如今的三峡,毫不吝啬地展现着山峦叠翠、远水澄清之美,江水轻托着游船货轮,亦托起了一座举世瞩目的水电名城,成就了实力卓然的中国央企,奠定了一个水利水电大国的历史地位。

继往开来——

用中国智造点亮世界

4月13日,由葛洲坝集团承建的巴基斯坦NJ水电工程首台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成功并网发电”,这六个字,500多名葛洲坝人,在克什米尔千米高山坚守奋战十载。如今,耸立在巴基斯坦的巍峨大坝,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断裂带的工程,其难度堪称巴基斯坦的“三峡工程”。

早前,就有国际知名岩土力学及地质学家表示,在地质活动频繁的喜马拉雅山脉,施工难度“超乎想象”,且被称为“巨无霸穿山甲”的TBM(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尚无施工成功先例。

“2015年5月31日晚,NJ工程施工现场遭遇最严重的岩爆。”TBM第一任项目经理冯兴龙说,这次岩爆直接导致TBM机组严重扭曲。

当时,巴方业主、工程师,德国厂家均对能否修复持怀疑态度,一度提出放弃该机组,在附近另行打洞,从头再来。

“在他们打退堂鼓的时候,我们义无反顾地顶了上去!”冯兴龙说,TBM虽然诞生在国外,但真正广泛运用是在中国。基于丰富的实操经验以及过硬的技术支撑,葛洲坝团队历时7个月攻克难题,奇迹般地重启了机组。

敢揽下这“瓷器活”,得益于一代代“葛洲坝人”的技术积累及创新精神,葛洲坝集团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世界领先装备研发制造商、建设高端智能示范产业园,智能制造让葛洲坝集团海外业务发展迅猛。先后在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尼泊尔、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中标承建了一大批水利水电项目,让“中国造”名扬海外。

43岁的金志成,是一名“葛二代”。大学毕业后来到三峡大坝工地,驾驶“T20”货车进行航道开挖和砂石料运输工作。三峡工程建设完工后,金志成辗转葛洲坝集团在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的工程项目部。

“除了在‘老本行’水电行业精益求精、布局全球,集团更是积极扩展业务范围,让企业枝繁叶茂。”目前身在肯尼亚的金志成表示,葛洲坝集团已在海外设立百余家分支机构,业务范围包括电力、交通、建筑、石油化工、农业等10多个领域。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在2017年商务部公布的中国4000多家“走出去”企业中,葛洲坝集团国际签约额名列第6位,是我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代表性企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