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大学校园旧貌换新颜

发布时间:2018-11-15 15:28:17来源:湖北日报

1978年,16岁的王同学离开家乡,来到武汉地质学院学习。毕业后,王同学留在母校任教至今。40年来,王老师亲历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变化,这所高等院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蜕变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人才。

 

图为: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前身武汉地质学院西区老校门。(资料图片) 

上世纪70年代,北京地质学院一路南迁,最终定址武汉南望山下,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8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

 

图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环境简陋。(资料图片) 

“改革开放初期,学校规模不大,只有孤零零的几栋楼,校园里都是泥土路。教学设施很不健全,实验、教学设备很多都是师生们自己动手研制出来的。那时学校周围都是农田,夏季夜晚,教室里灯火辉煌,田野里蛙声阵阵,真有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意。”王老师回忆道。

 

图为:俯瞰秀美壮观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区校园。(资料图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所高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写下了许多激动人心的诗行。2003年,学校开通了被称为“高校第一隧”的穿山隧道,校园东西北三区连通,结束了师生翻山越岭上课的艰难岁月。2015年1月,一个馆舍面积为2.7万余平方米的智能化新图书馆开馆运行。师生们进出图书馆、借还图书、预约座位、使用自助设备扫描文印等,均可以通过自己的校园卡来实现。

2018年7月,学校有了一批特殊的毕业生,丝绸之路学院首届本科、硕士和博士生毕业,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和也门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99名留学生被授予学位。

 

图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人才。 

风雨兼程四十载,澎湃前行四十载,如今的地大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华中地区唯一异地保存的化石林。校园内风景如画,自然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教育、科研、文化氛围浓厚,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建筑群落,为莘莘学子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图为:如今,学生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智能图书馆读书学习。 

从南望山到光谷未来科技城东部,长达27公里,这里连接着地大洪山校区和未来科技城校区。新校区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未来学校将把它打造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型现代大学校园。

漫步在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的地大校园内,随处可见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大学生,王老师感慨万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大学校园环境、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