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互动

唐白河畔那盏灯

发布时间:2018-12-28 14:54:32来源:湖北日报

□崔海晗

两河碧水夹境过,一舟沃土孕商机,具有“河套明珠”之美誉的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唐、白河夹境而过,我的家乡就在这里。今年国庆长假,在老家朱集镇罗庄村父亲的小店里,一盏煤油灯竟然勾起我对唐白河畔灯火阑珊的记忆。

1994年,我在罗庄村小学当四年级代课教师。那时候,停电是“家常便饭”,百姓编了一句顺口溜:朱集电、扯球蛋,刮风下雨就停电。因此,罗庄村小学给每一位教师都备有一盏煤油灯,学校统一供应煤油,算是一种福利待遇,年龄稍大的教师还可将煤油灯带回家,批改学生作业需要,同时又可以照亮自家,驱赶黑暗,让儿女们在灯光下做作业,沾点“亮”光。

在村小代课的一年里,我或在电灯下,或在煤油灯下奋笔疾书,做着文学梦。后来,我从事《朱集镇志》的编撰,从多方面了解到,朱集镇乡村用电的历史:1976年第一次有电,那时跨越唐白河,从双沟公社(镇)通过来的电,由公社(镇)里管理,只有政府和靠街的几个村能够用上电。当时的线路也不好,管理跟不上,电力供用还受限制,拉闸限电是常事,一年到头,统共加起来才个把月能正常供电。

1979年,罗庄村、崔营村等10多个村有了集体经济收入,筹措2万多元资金,架设了电线杆,拉上了电线,村民这才真正用上了电。虽然不是每一天都有电,但比煤油灯的灯光亮多了。

本世纪初,朱集镇新建了一座35千伏的变电站,村村组组都通了电,从那时起,真正了体会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的农村电力管理带来的好处,用电安全了,放心了,舒心了,有保障了。

初秋,阳光明媚,微风荡漾。在罗庄村新修建的村委会旁边,看着新装的变压器,村民崔国政说:“我家准备的竹竿棍,还真没派上用场!”

这些年,随着村里家用电器的增加,用电量不断攀升,时常有跳闸现象,给村民带来用电困扰。尤其是前几年的春节,住在变压器附近的村民就在家里准备起竹竿棍,一停电,就直接用竹竿棍推闸刀,也不管危险不危险。

“用电规划布局到村组”是襄州区供电公司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的举措之一。现在,新一轮农网改造后,原来的裸铝线更换为绝缘导线,线也粗了,安全性能也提高了。

“原来用电,是按年收费,一年才10元钱;现在一个月电费都在150元左右,家里用电不光是照明,还能使用空调、电磁炉、洗衣机等电器。”崔国政说。

供电质量提高了,电力服务规范了,故障处理及时了。现在,用电是更放心、更舒心,不灭的灯光,照得我们心里亮堂堂。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州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