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代表委员们表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放管服”力促政府职能转变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放管服”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5年来,改革进一步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打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营商环境中,不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心里有本账:2017年,我国每天新增企业1.66万户,而在2013年日均新设企业仅为6000户左右。
市场主体大幅增长的背后,是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该放的一定放够,但不该批的坚决不批!”马正其委员坦言,简政放权并非一放了之,要把“宽进”与“严管”相结合,政府该管的事情一定管到位。
“通过权力的下放,政府综合服务能力逐步提升,提供公共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的能力有所增强,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降低。”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岳阳市委书记刘和生说,2017年岳阳市共取消、调整和下放各类行政审批项目40项,在全省率先实行“15证合一”,审批速度整体提高72.6%。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修订形成在全国全面实施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快完善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相配套的制度安排,不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做法,最大程度实现准入环节的便利化。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我们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形成的一整套经济发展体制,对拉动高速增长是有效的。但当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后,这套体制必然需要转变。”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比如,想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倒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就需要调整现有的产业政策,引入更多市场竞争机制。
王一鸣委员表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说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5年来,党中央推进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一项项重大改革逐步展开,增强了发展动力,释放了市场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财政厅厅长石建辉说,财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在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湖南来说,从2016年5月1日到2017年底,减轻企业税收负担200多亿元。
围绕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经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为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5年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讨论并实施了105个重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确保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不能停步,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和创新,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制度支撑。”长期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杨正国建议,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的精准发力,把企业与大学、企业家与科学家、资本与市场融合起来,打破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魔咒”,让创新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榆林市代市长李春临表示,下一步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步子要迈得快些、再快些。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越往前走遇到的困难可能越大。对此,王一鸣委员表示,无论是产权制度还是要素市场,都是被关注多年的改革难题。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重点任务,将这两块“硬骨头”作为突破口,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上的决心和信心。
可以期待的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一个更加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离我们越来越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顾 阳 李华林)
(作者: 编辑: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