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道德典型

邵桃荣

发布时间:2019-05-09 09:07:02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邵桃荣﹙右﹚与黄礼和一起看报纸。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际凯

  “我要为爹爹养老送终”。

  在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王龙村王龙里村民邵桃荣心中,这句话重如泰山。

  为了36年前的一句承诺,邵桃荣一家两代三人接力照顾没有血缘关系、双腿截肢的残疾知青黄礼和。

  从父亲、弟弟手中接过“第三棒”,邵桃荣这9年过得并不轻松,她和丈夫一起打零工、看鱼塘、种水稻,同时照顾三个老人……

  然而,生活的压力,从来没有磨灭她守信践诺的决心。

  “我照顾他是应该的”

  “你电话里问我在不在家,我说一直在家,就是因为我的脚受伤了。”4月23日上午,面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42岁的邵桃荣指了指自己缠着绷带的左脚踝,笑着说。

  此时,在一旁看报纸的黄礼和老人,尴尬地笑着。他的额头右侧,一道伤疤清晰可见。“这是爹爹一个多月前骑电动车摔的,当时满脸是血,在医院住了7天,幸好没伤到骨头。”邵桃荣一脸心疼地说。

  尽管行动不便,但黄礼和总是闲不住,经常骑上邵桃荣为他买的电动助力车,到汪集街去转转。

  3月11日下午,黄礼和骑车带着同村的老人去汪集街买药,不巧遇到一个大坑没躲过去,车翻了。为了照顾黄礼和,邵桃荣下楼时不慎扭伤了脚踝。

  到堂屋给黄礼和倒上一杯水,邵桃荣也顺手搬了张凳子,坐在黄礼和旁边,一起看报纸。“你下次还出不出去?”“那还是要出去。”“你还骑不骑电动车出去?”“不敢了,我坐手摇的(助力)车出去。”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就像父女在斗嘴。

  其实,邵桃荣和黄礼和并没有血缘关系。

  40多年前,从汉口来王龙村插队的黄礼和,因为干农活时受伤感染,双腿先后截肢。当时,黄礼和在汉口的亲人已去世。

  1983年,邵桃荣的父亲邵水清就把黄礼和接到家里一起生活,承诺为他养老送终,邵水清和妻子范幼凤称黄礼和为“大哥”,孩子们叫他“爹爹”。

  2009年,邵水清病逝,他临终前将黄礼和托付给小儿子邵长明。不幸的是,两年后邵长明因车祸身亡,家中只剩下范幼凤和黄礼和。

  作为家中老大,出嫁十多年的邵桃荣与丈夫商量后,携家带口搬回娘家生活,照顾母亲和黄礼和。“我们姐弟几个,还有儿女,都是爹爹帮忙带大的,所以跟爹爹都很亲。”邵桃荣说,“小时候他照顾我,现在他老了,我回来照顾他是应该的。”

  “千好万好不如家里人好”

  81岁的黄礼和,头发、胡子、眉毛都已花白,但精神矍铄。

  “该做饭了吧。”黄礼和看了看墙上的钟,此时已是上午10时50分。

  “嗯,我先把饭蒸上。”邵桃荣一边说,一边踮着脚走进厨房。此时,她70岁的母亲在里屋看电视。算上72岁的公公,邵桃荣一家有三个老人、一双儿女。老人们虽然有退休工资或低保,但基本只够平时买药吃。

  大女儿在三峡大学读大三,小儿子读高一,平时开销都不小。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邵家有20多亩的鱼塘,邵桃荣的老公常年守在鱼塘边。平时,邵桃荣还会去村里的建筑工地上打零工,搬砖、提灰……啥活她都干,“1天140元,去年做了200多天。”

  另外,邵桃荣还照料着家里的两亩多水田。一年到头不歇脚,她从不喊苦喊累,总是说:“趁着年轻多做一点,让家里人的日子过好一点。”

  在农村,很少有夫妻长期住在娘家。在王龙村,只有邵桃荣一家是这样。

  “那是因为她家的情况特殊。”74岁的村民王学元说,“她一个人把这个家撑起来,真的很不容易,我们都蛮佩服她。”

  在王龙村,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挣钱,邵桃荣也不是没有机会,

  “前年,村里一个长辈要我出去学开

  塔吊,一个月保底能拿4000多元,人也不累,但家里的老人没人照顾不行。”

  其实,邵长明去世那年,黄礼和曾有机会进福利院。

  当时,汪集镇的民政部门了解情况后,专程来到邵桃荣家,提出将黄礼和送到福利院养老,结果这个提议被邵桃荣当场谢绝。“福利院里条件虽然不错,还有其他老人做伴,但千好万好,还是不如家里人照顾得好,在家里,天天都能守着、看着。”邵桃荣对记者说。一旁的黄礼和笑呵呵:“有桃荣在,我哪里都不去,我在这里过得蛮好。”“荆楚楷模”“中国好人”“湖北省道德模范”……近几年,邵桃荣获得了不少荣誉,她说,这对自己是一种激励,“我一直记得父亲当年对黄爹爹的承诺,所以日子再苦再累,我也不会丢下他。”

(作者:  编辑:周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