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强调人性善,所以侧重人心教化,荀子强调人性恶,所以侧重礼法兼用。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第一心就是恻隐之心,就是善良心,慈悲心、同情心,就是善的具体体现。
但荀子认为不然,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要改变恶的人性,必需化性为“伪”,“伪”即人为,是期望外力改造,才能使人之为人,所以才有《劝学》篇的宗旨。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王制篇》: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其实,教化惩治,殊途同归,雷霆雨露,霹雳手段,菩萨心肠。
《后汉书》:“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礼失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孔子对人性有基本判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善恶他知道,但不正面说透,因为他知道,有些论题一旦说过头就起纷争;其实礼与法,正是正人心、正人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内外兼修、内圣外王。
孔子就是大法官,为鲁司寇,摄行相事,《论语》记载:“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词。”《礼记大学》说:“此为知本,此为知之至也。”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至期谓之贼。”
中国古代的法,强调罚则;而现代中国的法,更侧重于保护。是强调在合法的范围内,公民的自由不受他人的侵犯。我们今天的法治,是兼具礼与法的教化与规范。违法乱纪行为的猖獗,与法治的教化宣传不够有关。习书记不久前强调向历史借鉴经验教训,正是导夫法治教育之先路!因为太史公在总结中国千百年历史时说:“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以史为鉴、资治通鉴,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历史的昨天、现实的今天、未来的明天,恰恰形成三点一线,所以可以鉴古知今、彰往察来。
正所谓“不教而杀谓之虐”,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便叫做虐,而“法治”的宣传,正是法的全民教化、也正是礼的精神体现。礼法兼治、德主刑辅,其目的就是为了我们的生活和谐有序,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一个重视法治,遵守法治的时代,即将开始!
(作者:徐娟娟)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