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人民网新华网 制图/余飞
法制网记者 余飞
毋庸置疑,“法治”是2014年最具魅力的一个词汇。
对于一国而言,“法治”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对于身边的小伙伴来说,“法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言一行、工作生活。
2014年,“法治”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这份深刻,从2014年的年初已见端倪。
2014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在1月24日召开。这次会议的一项议程是听取关于一年来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的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改进作风工作。
下一步改进作风工作如何进行?中央提出了这样一项要求:始终坚持法治思维、法治方式。
此后,截至2014年12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2014年的10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有6次会议内容涉及法治内容:
始终坚持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
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功能、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要紧紧围绕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更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不难看出,在2014年中央各项重点工作中,“法治”是一项重要内容。
而将这份重要性阐释得最为透彻的,是在2014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这次全会只有一个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在党的历史上,以中央全会专门研究依法治国问题,之前从未有过。有专家评论说,十八届四中全会为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设计了宏伟的蓝图,这是中国法治建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对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的“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目标任务,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
据媒体统计,在四中全会决定中,“法治”一词出现123次,提出的“法治”措施则多达180余项。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既是一个信号亦是一个缩影:中国正步入依法治国的新阶段,通过“升级版”的战略蓝图和务实有效的治国理政措施,一个空前清晰的“法治中国”形象正映入全世界的视野。
“法治”如此高频出现,并不偶然。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作说明时提到,2014年1月27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2月12日,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2月18日至25日,文件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14个省区市进行调研。文件起草组在成立以来的8个多月时间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反复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分别审议全会决定。
8个调研组、14个省区市、3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2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这些数字都说明中央对“法治”的重视程度。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的讲话道出了“法治”的魅力所在。
2014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发表新年贺词,1300多字的贺词再次透露了“依法治国”等重要信号。习近平说,“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可以相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宏伟蓝图的指引下,法治的信念,法治的力量,必将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成为全民信仰,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作者: 编辑:肖梦吟)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