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民间投资情况的实地督查、了解地方与民间资本之间的“隔阂”究竟在哪里十分有必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定向突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着力扩大民间投资。国务院此次还罕见地派出督查组。会议指出,督查组将围绕国务院2014年出台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相关文件落实情况,选择部分地区进行督查,同时开展第三方评估。
对于国务院派出督查组,市场普遍解读的信号都是,因为民间投资活力正在下降,督查组从地方对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情况进行督查,从而找到民间投资活力下降的原因。
确实,近期的民间投资数据不尽如人意。今年一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比去年同期回落了7.9个百分点,仅为5.7%。与此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0.7%。这与以往民间固投增速往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形成了反差。
与公共投资着眼于公益性为主不同,民间投资行动的动力无他,说白了,就是能不能从中赚钱。天下熙熙,皆为利往,民间资本作为市场的自由资金,自发流向没有门槛限制、最有利可图的地方是其必然的发展规律。而当前的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很显然也就反映了缺乏赚钱空间的民间投资开始普遍进入了观望的“惜投”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一直是实体经济中的“鲶鱼”。那么为何当前连“鲶鱼”也遭遇活力不足的困境?一方面,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竞争不断充分有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其他领域在完成充分竞争之后,越发暴露了未能开放领域的高墙。
比如水电能源、公路铁路、电信运营等行业,国有资本长期垄断经营,尽管产业规模更大,但运营效率不高,垄断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的同时还进一步导致内需不足,这反过来还使得一些垄断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但事实上,这些行业往往集中在基础领域,是市场规模较大、增长前景较好、具备赚钱可能性的领域。
此外,这样的难以逾越的高墙不仅在于行业准入,甚至在于行政准入。比如,PPP项目推出的本意初心在于给地方政府搭建与民间资本合作的政策平台。然而,PPP项目推进至今,却陷入了两个极端方向:一是有良好回报预期的项目,大多给了政府融资平台和国有公司,留给民间资本的大多是回报预期不佳、甚至风险大过于收益的项目;另一个极端,是部分地方政府始终未能准确把握PPP项目的标准,而是急于把其作为化解地方债务的融资渠道,对于PPP项目的投资方向有时甚至私利大于公益,甚至出现此前媒体报道的“伪PPP项目”,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不仅变相被迫为商业利益背书、甚至有时还要因政府担保承担更大的风险。
这也是地方政府对于与民间资本合作爱恨交加的原因,恐怕也更是地方政府不愿与民间资本合作的心理动因——李克强总理此前在会议上就表示,“我到基层考察调研时听到,个别地方群众甚至编出了顺口溜,说地方政府当前对民营企业有‘三不’:不听电话、不接材料、不予办事。”
正如总理所说,“一些民营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而是‘没门’!不知道‘门’在哪儿!”无论是对于民间资本还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面临的困境确实不仅仅是门,而是行业准入和行政准入甚至心理准入的高墙。
因此,针对民间投资情况的实地督查、了解地方与民间资本之间的“隔阂”究竟在哪里十分有必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定向突破。
而未来重新激活民间投资的破题之方,还是在于把此前的会议中所说的“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凡是我国政府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向国内民间资本开放”落到实处。打破准入的高墙之后,在此基础上完善符合民资实际的准入规则和实行标准,这不仅仅能够重塑地方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的信心,同样也能够给民间资本打一针行动的“强心剂”。(边际)
(作者: 编辑:李琛)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