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达到670亿元。同时,我国基础研究数量质量同步攀升:科技论文总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第二位……
日前,“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举行,基础研究不再只是冰冷的数据,可知可感的成果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它的魅力。
在北京展览馆展厅,根据我国即将建成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按比例缩小而成的一口“大锅”模型,吸引了一大批参观者。
FAST是目前世界在建的最大射电望远镜,它能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探测星际分子,观测脉冲星,还能搜寻星际通讯信号,被称为倾听宇宙讯号的“大耳朵”。未来,“大耳朵”将传来神秘的天外声音,帮助解开宇宙初始混沌、暗物质分布与大尺度结构,以及星系演化等领域的谜团。
FAST只是我国诸多大科学工程的一个,我国成功建设了世界上最深、宇宙线通量最小的地下暗物质实验室,上海光源、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有力支撑科学研究……
在中国极地考察展厅,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院生介绍,“十二五”时期,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形成“一船五站一基地”的考察架构,建成了高空、大气、冰雪、海洋等极地环境集成观测体系,并在空间物理、冰川、海洋等领域科学前沿取得了突破,将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极地权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十二五”时期,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外尔费米子研究、中微子振荡等一系列为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也极大增进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
在铁基超导展示区,工作人员展示了神奇的超导现象:借助超导材料,物体可以在上方悬空快速运转。未来如果铁路交通用上超导材料,人们能体验到比高速铁路还要快很多的乘车体验。超导材料的零电阻和抗磁性使其在信息通讯、能源存储、交通运输、生物医学等领域有重大的应用前景。以赵忠贤、陈仙辉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当前世界温度最高的铁基超导,这项发现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推向世界最前沿。
在量子通信展厅,工作人员描绘了量子研究的应用图景:手机里有望植入一个量子加密芯片,通话将绝对安全;量子计算机将面世,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挖掘和计算不再是难题……2015年年底,世界顶级物理杂志《物理世界》公布了本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10项重大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陆朝阳等以“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并荣登榜首。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少,引领科学潮流的大师级人物和世界级科学家少,基础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少。未来,还要按照科学规律,更好地支持基础研究工作。
(作者:周磊)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