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走进博物馆 看看广西毛南族是怎么进行性教育的(图)
发布时间:2016-12-02 09:42:41来源:荆楚网进入电子报

00001_00001.jpg

图为: 傩舞 广西新闻网供图 

00001_00002.jpg

图为: 毛南族博物馆的面具 记者 徐芳 摄

  荆楚网消息(记者 徐芳)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对下一代进行性教育宣传是艾滋病日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在古老的年代,广西少数民族毛南族又是怎么进行性教育的呢?12月1日,“生态长寿地 三姐文化城——2016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河池行”采访团成员来到环江毛南族博物馆,感受毛南族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一窥毛南族的“肥套”秘密。

  毛南族是广西土著民族之一,“肥套”是毛南族的还愿仪式,至今仍然保留着近乎完整的原生态文化形态。资料显示,“肥套”的内容丰富,但作为生殖崇拜的产物,其核心的任务,是给下一代传授性知识和一些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

  “肥套”最具价值的地方,是隐含其中的教育内涵和贯穿始终的“傩戏”。师公们带着诸神的面具,用唱词配合舞蹈动作,向观众传授相关知识。例如《三娘与土地》,就讲述了三娘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过程。

  毛南族博物馆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美丽的城西环江河畔,馆内设有毛南族“肥套”(毛南族群众的还愿仪式)、毛南族分龙节、民族民间体育、花竹帽编织技艺、铜鼓铸造技艺、毛南家园、毛南山乡巨变等多个专题展厅。据介绍,毛南族博物馆于2012年正式对外开放,主要负责民族成就宣传展览、民族文明传承展示、民族历史研究等。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毛南族的那些传统房子,很有代表意义。”采访团成员、大河网记者罗黎虹表示,“别具特色得民族美食、独特的民俗婚俗,还有神秘的傩面舞等等,这一切,都让我对毛南族多添几分兴趣。”

  据了解,毛南族“肥套”至今仍保留着近乎完整的原生态文化形态、花竹帽编织精美绝伦,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毛南族分龙节、毛南族石雕、木雕、壮族铜鼓铸造技艺等因独具民族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