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日,一列旅客列车停靠在肯尼亚蒙内铁路蒙巴萨西站,准备驶向首都内罗毕。这条铁路是肯尼亚独立以来的首条新铁路,由中国路桥承建,全线采用中国标准。 |
2017年8月25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智利邮政物流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分拣来自中国的包裹。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是智利人主要网购网站之一。 |
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澳大利亚中国友好交流协会共同举办的“2017从都国际论坛”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中国首创的全球治理新词成为热点。与会的20位外国前政要及中外专家学者近百人围绕“全球治理与中国主张”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他们一致认为,中国已成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和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日益扩大,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将更加造福于国际社会
向中国学习“求同存异”
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 普罗迪
全球化发展到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各国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尽管逆全球化力量这两年有所抬头,但从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集聚态势来看,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取得了积极成效。而且,在经贸领域,人们的决策和行动更加谨慎,更从现实出发。相比之下,政策制定者对构建全球政治格局缺乏内生动力,更倾向于自扫门前雪。
然而当今的现实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更包含不同政治体制的共生,需要搁置意识形态的差异。
我想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衷之一。基于这一主张,中国政府在世界舞台上提出了很多建议,作出了很多努力。在经济领域,亚投行就是很突出的一个,而它存在的基础仍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求同存异。
中国这么说,更在这么做。中国—中东欧国家的“16+1”机制是中国与秉持不同价值观的欧洲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的包容性尝试。
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顺利举办为标志,中国积极通过G20等机制,更加紧密地与包括欧盟在内的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展开合作,继续在世界经济金融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另外,中国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带头积极推进全面减贫,毫无疑问也是有力的例证。
中国主张助力全球共同行动
拉脱维亚前总统 弗赖贝加
联合国把消除全球贫困作为一个重要发展目标,中国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中国确实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如此庞大人口的贫困问题。着眼未来,中国参与了联合国的各项倡议,尤其是签署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以实际举措减少二氧化碳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支持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伴随着人类社会走过几十年,成果总体是积极的。中国一直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并于上世纪70年代重返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然而当下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上世纪80年代后取得卓越进步,各大洲有一些国家则因发展问题面临倒退和衰落。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全球治理架构,以实现全球平衡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快速变化、中国快速崛起的新时代。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正扮演日益突出的重要角色,相信中国主张将会助力全球的共同行动,以更具创新性的方式推进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世界需要真正的“全球领袖”
联合国前秘书长 潘基文
当今世界正在快速转型,沟通方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演进,充满了矛盾、冲突和不确定性。从大方面看,全球化进程不断受到民粹主义的挑战和阻碍,有所放缓。具体到每一天,很多人或因武装冲突而丧命,或受到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伤害。这本不应该出现在21世纪——人们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当下或是所谓“人类历史的拐点”。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改善国际治理体制,不能靠一国之力、一己之力,我们需要一代又一代、真正有国际领导力的世界领袖。
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第一次站在联合国的讲坛上发表演讲。他谈到国际社会应从历史中学习,而不是去重复历史的教训,并举例子说,两次世界大战就是人类深刻的教训,但幸运的是,二战后我们再没有经历世界性战争。他还全面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
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主席再次重申及深化了这个理念,我对此深表赞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及各国人民的命运也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此应相向而行。
然而,英国“脱欧”仍在不断发酵、美国领导人在大谈“美国优先”、惧怕难民涌入的欧洲人在收紧人口迁徙政策……某些国家正把阻隔彼此的墙建得越来越高。此时,真正的世界领袖应做的是推动互联互通,是造桥而非拆桥。
全球治理应有中国式计划
智利前总统 拉戈斯
我们的世界正经历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几百年,先是西班牙、葡萄牙,后来是法国、英国,然后又是美国,西方国家一直在主导全球格局。
中国崛起,加速重返世界舞台中央,从根本上为全球治理体系带来了改变。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全球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更应抓住确定的事物,落实好手头能做且路径清晰的事情。中国政府稳扎稳打、分步推进的做事方式很值得借鉴。
在中共十九大上,中国共产党划定了2020年、2035年、2050年等时间节点,并明确了相应的任务目标。制定这种明确的路线图并坚定加以落实至关重要。以减贫为例,中国这些年精准扶贫之所以持续取得成效,原因正在于此。
我在任时推动智利的减贫事业,也采取了类似做法。上世纪90年代皮诺切特最终下台时,约40%的智利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目前这一比例为10%左右,人均GDP约1.2万美元。在这一过程中我和同事们也定了两三个时间节点,并细化了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比例等作为硬指标。
中国可以成为世界的“指南针”
希腊前总理 帕潘德里欧
全球化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人类需要面对人口膨胀、气候变化、单边主义、恐怖主义、保护主义等多重挑战。能够明确提供解决方案、并引领各国共同应对的国家,将成为世界的“指南针”。
在未来的全球治理中,中国应当也有能力扮演这种角色。这种能力首先来自于中国政府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以金融领域为例,我曾亲历欧债危机的发生及大面积蔓延,深知市场并非万能,需要强有力的公共部门进行有效管理。在经济金融治理方面,中国一贯强调金融安全,重视宏观调控能力建设,中国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的宝贵经验值得很多国家借鉴。不仅如此,过去5年来,中国通过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便于公共部门有效选贤任能的制度,为公共部门维持强大管理能力提供了人才支撑。
获得广泛认可的国际规则是全球治理开展的前提条件。如果中国可以更深度地参与世界规则的制定,那么凭着中国的经济、财政和金融力量,一定能够在联合国等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事实上,以“一带一路”为例,中国正在为全球治理的推进做很多具体的工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不仅推动签署并严格执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还投入巨资进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并提出更高的环保标准和更低碳的发展理念,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消耗能源拉动经济增长。
一带一路助非洲脱贫
毛里求斯前总统 卡萨姆·乌蒂姆
非洲在全球治理中一直没有发挥非常大的作用。过去,非洲通过经贸、外商直接投资及外国援助等方式,与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非洲通过多边主义获益良多。在现有准则规则面临挑战之时,非洲更希望维护多边体系的稳定。
放眼主要国家和地区,美国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欧盟领导人虽重申对多边主义的承诺,但在英国“脱欧”、难民问题凸显等背景下,更倾向于优先处理内部事务,而中国的全球治理主张有鲜明的多边色彩,这与非洲的主张有高度一致性。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将在非洲脱贫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深远意义。
2015年,南部非洲60%的人口每天生活费不到1美元,37%的非洲人营养不良,不到50%的非洲人能够接受医疗服务,非洲人平均寿命只有41岁,只有不到60%的非洲儿童能接受小学教育,其中只有一半能完成小学教育,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也非常高。这些数字触目惊心,意味着非洲的贫困问题比经合组织想象得更加严重。这是一个区域治理乃至全球治理难题,非单一国家能够解决,需要更具包容性的制度框架。非洲在这些框架中需要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代表权。而中国改革G20等国际机制的努力能够满足我们的期待。
开启区域发展新模式
日本前首相 鸠山由纪夫
英国脱离欧盟、难民潮席卷欧洲、民粹主义思潮在多国出现……
当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走向孤立时,习近平总书记却在中共十九大上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为美好的发展蓝图。他提出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举措,在当前形势下显得格外有意义。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同时也可以预防各种纷争的发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为维护区域的繁荣和稳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模式。
具体到东亚,日中韩及东盟十国等应通过建设性对话与合作,建设东亚命运共同体。这首先需要日方做出一些努力,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一带一路”倡议做出积极回应和配合,以及改变对亚投行的态度。亚投行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机制性工具,日本应充分发挥在技术和发展经验方面的优势,早日加入亚投行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能够取得进展,也会是日中关系转好的一个契机。现在日本应该把精力放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上。
中国更懂得“授人以渔”
新西兰前总理 珍妮·希普利
有研究报告显示,2050年后,世界主要的经济力量就会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市场经济体。新兴市经济体届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会比现在翻一番。在这一大变局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也应有所变革,更加适应高度相互依存和互联互通的新格局与新秩序,弥补此前忽略的弱势和短板,增加全球经济发展的普惠性和包容性。
中国在促进国与国互相尊重,推动平等、公平方面表现非常出色,在国际发展援助过程中更强调共享而非救济,突出共同繁荣、共享进步成果。事实上,国际发展援助不仅应着眼于解决对象国人民的生存问题,更应发挥投资的杠杆效应,赋能于当地人民,让他们在不远的将来有能力实现自主发展。“一带一路”能通过帮助沿线国家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互联互通程度,构建跨区域、跨国家的大市场。这种做法能让市场和人实现充分对接,充分赋能于人民。
实现包容性发展,理念固然重要,更关键在于行动。中国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让发达国家与更多新兴市场国家的领导人成功坐在一起,让来自西方国家的传统发展理念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理念融合,最终达成共识,这是习近平主席的伟大之处。中国不仅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很多内陆国家连在一起,更通过亚投行等卓有成效的合作机制将这一倡议落到实处。
中国日益展现领导力
圭亚那前总统 拉莫塔
当很多大国从国际合作中抽身之时,中国更加积极地融入国际社会。我可以感受到,习近平主席正在努力寻求一种可见的、有形的方式展示中国决心,与世界各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圭亚那所在的加勒比地区为例,中国对区内国家共同关心的气候变化、荒漠化等可持续发展议题高度重视,提供了大量支持,让人感动。
当今世界急需就全球治理发起新的国际合作。现有合作机制起源于1945年,当时很多国家还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尽管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在推动去殖民化、民族自决、遏制极端贫困等方面,为世界人民创造了许多福祉,但发展并没有在世界各个角落得到均衡实现,贫困地区反而有所扩大。尤其对小国和穷国而言,他们的发展道路选择及国家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机制影响,对机制的改革需求更为迫切。
在这个日渐多极化的世界,如果我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是非常愚蠢的,国际社会应共同推进更为合理、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中国这样新的积极动能。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打开改革开放之门,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深切理解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上去,才能帮助其他国家共同进步,强权政治是无法长久的,因此中国一贯主张合作共赢。
制图:沈亦伶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