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中俄经贸27年:两代侨商三次弄“潮”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8-07-28 19:18:15来源:中国新闻网

改革开放40年·聚侨心 中俄经贸27年:两代侨商三次弄“潮”的故事

中新社莫斯科7月27日电 题:中俄经贸27年:两代侨商三次弄“潮”的故事

中新社记者 王修君

1991年苏联解体,常年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彼时的俄罗斯成了买一只冻鸡都要排队的国家。同一年,中国改革开放已有13年,大批中国商人坐火车,把鞋、帽、衣服、裤子运到俄罗斯,在淘到第一桶金的同时,也开启了两国27年贸易合作的大门。

“三条牛仔裤就能换一架钢琴”。1991年在俄罗斯做服装生意的李娜在回忆起最初那几年时说,一件100块钱人民币的衣服从中国带到俄罗斯可以卖出十倍的价格,而且经销商拿着钱排队上门要货。

这一波大潮让包括李娜在内的众多中国商人赚得盆满钵满。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在俄罗斯政策放宽和中国商品的推动下,1992年中俄两国贸易额从苏联解体前的仅10亿多瑞士法郎猛增到58亿美元。而接下来的1993年双边贸易额再增长30%,达到76亿美元。

“大潮”一直持续到1998年。那年世界性金融危机来袭,卢布一夜间大幅贬值,不少中国商人退出了俄罗斯市场。

由于中国政府应对得力,1998年的金融危机未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相反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中国改善了边境城市的基础设施,对口岸城市的电子通关和物流信息技术进行了升级,为两国民间贸易的恢复打下基础。

很快,下一波大潮来了。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对外需求增加,2000年中俄签订了《中俄政府间2001——2005年贸易协定》。中俄陆续在能源、电力和航空等领域实施了一大批项目。尤其是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从2000年后开始进入高峰。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只有57.2万吨,而到了2004年,两国的石油贸易量就突破了1000万吨。

中国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当年俄罗斯走出经济危机影响,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高级研究员安娜斯塔西亚说。

到2008年,中俄贸易额达到了568亿美元。随着两国贸易合作的发展,来俄的中国人不断增多。李娜瞅准这一波行情,转行在莫斯科显眼位置开起了高档中餐馆。

李娜回忆说,随着最初淘金热潮消散,2000年以后来俄的中国人多是企业代表和商务精英,在饮食方面更加挑剔,对饭店环境和档次要求很高。越来越多了解中餐文化的俄罗斯商人也愿意到环境幽雅的中餐馆谈生意、吃商务早餐、办晚间派对。

在这样的需求下,李娜的中餐馆几乎天天食客盈门。“每年利润不比做服装生意时差”。

正当李娜生意顺风顺水时,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俄罗斯迅速响应。两国间掀起了经贸合作的又一波大潮。

此时,李娜的女儿张笑迎和女婿朱余克已逐渐成长为新一代侨商。他们决定不盲目紧跟“大潮”,而是结合自身资源和政策优势,经过比较,决定开拓俄中高端床上用品市场。

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浙江、江苏等中国南方地区近年来均开通了直达俄罗斯的列车,当地产品到俄时间比以前快了两个星期。而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纺织品质量也早已今非昔比。因此,尽管相较上世纪九十年代,如今的俄罗斯已是买方市场,但二人还是仅用两年时间,就使自己的货物被俄市场所接受。

俄科学院战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卡林斯基说,相较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如今的中国产品不再是依靠廉价,而是能凭借综合实力在俄市场上与欧美高端产品正面竞争。

卡林斯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成功地提升了中国国力,为深化和丰富两国经贸合作打下了基础。

中国驻俄大使李辉说,目前两国贸易合作呈现出增长快、范围广、成效实、潜力大等特点,基本实现了合作领域和地域的“全覆盖”。2018年预计全年双边贸易额有望超过1000亿美元。

从50多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仅用了不到30年。李娜一家两代人完整见证了期间的三次发展大潮。回顾生意,体会各不相同。

李娜认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抓牢机遇,“机遇来了不能放过”。而她的女儿和女婿则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加深和“一带一路”倡议在俄的落实,未来机遇会越来越多。结合自身条件,学会选择机遇,才是能在中俄商贸大潮中成功的关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