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档升级 创新转型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陈熹 通讯员 程芙蓉 实习生 孔峤峤
2013年,中央“八项规定”等一出台,过去“紧盯”高端消费、公务消费的旅游企业被“当头一棒”打懵,也打清醒了认识——大众化是大势所趋,健康的消费市场才是旅游业的未来。
在旅游业处在拐点抉择时,《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和《旅游法》出台,为旅游业发展提振了巨大信心。我省积极引导旅游行业用全球视野、创新理念、市场意识加快转型突围,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我省实现旅游收入3206亿元,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培育大众消费
公务消费锐减,让旅游回归本源,满足老百姓需求。大力培育大众旅游消费,成为突围第一步。
2013年,我省积极寻找大众旅游消费热点,推出的四季旅游产品贯穿全年,带动效应明显。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滑雪,让更多老百姓走出家门,品味荆楚,也火了“美丽产业”。
省旅游局局长钱远坤说,旅游正由经济增长点向战略支撑点转变,由消费引爆点向转型突破点转变,由老百姓的基本需求点向幸福评价点转变,这是很大的机遇。要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引导大众旅游消费,培育大众旅游市场。
据透露,2014年,我省旅游的传播平台、营销主体和产品格局都将转型。“超快感、慢生活——高铁游湖北”、“指尖上的灵秀湖北”、“第七届华中旅游博览会”、“行行摄摄——摄影名家带您游湖北”等十大系列活动,将让已然走向世界的灵秀湖北持续升温。
创新发展模式
旅游资源比不过云南、广西,经济实力比不过广东、浙江,那么,我省的旅游发展突破点在哪儿?
国家信息中心旅游研究规划中心主任、北京交大博导石培华认为,湖北的旅游发展要找准自身的优势和定位,创新发展模式,走创新驱动统筹发展之路。总体来说,可以依托大交通,组织大客源;依托大都市,构建大服务;依托大产品,整合大品牌;依托大区域,培育增长极。特别是可以利用我省综合交通优势。
我省的水、陆、空编织了一张立体交通网络,“米”字型高铁拉近了武汉和全国17个省市的距离,让我省旅游腹地延伸千里之外。2013年,仅坐高铁来武大、去麻城赏花的游客就就一次次使景区爆满,周末乘高铁出游则成了我省城乡居民一种新的休闲方式。
2014年,我省旅游业,将做大两大重点市场,即“米”字型高铁辐射区域市场和近程入境旅游市场。
推进产业融合
襄阳、宜昌、十堰等市将旅游与推进城镇化有机结合,打造旅游名城,旅游业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布局;恩施、黄冈等地坚持旅游与扶贫联动,使旅游成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咸宁、神农架等地把旅游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
2013年,我省旅游业融合到“五位一体”建设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之中,实现了多赢。
石培华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路子。要转型升级,还要深度推进旅游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包括大武汉世界级都市旅游圈建设;继续推进旅游名镇、名村、名街建设;创新打造特色旅游综合体、新型社区等。
据省旅游局介绍,2014年,我省将综合推进旅游扶贫开发,在我省四大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重点建设1至2个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和一批省级旅游扶贫试验区,选择50个左右的村镇,推进旅游扶贫示范工程。
同时,推动旅游业与农业、新型工业化、文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融合。比如,培育发展一批工业旅游景区,开发旅游商品业、旅游装备业,积极发展旅游房车、游船游艇等产业。此外,还将培育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企业等。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