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李墨 通讯员刘欣李贝)昨日,在中种集团位于武汉光谷的国内最大研发基地——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一系列“高科技种子”正在培养皿或温室里用生物技术进行“孵化”。
中种集团隶属于央企中化集团,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种子企业之一,加上美国杜邦先锋、礼来、德国拜耳、瑞士先正达,光谷生物城高农生物园集结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5家。
过去5年,在张启发、朱英国等6位院士的坐镇下,这片仅3平方公里的土地,已有120多家企业扎堆,去年企业总收入260亿元,成为全国种业集聚度最高的高科技农业园区。
育种时间大幅提速
在中种集团的育种温室里,成千上万株不同品种的水稻、玉米,正在进行抗病虫害生长试验。研发人员介绍,每粒种子都通过生物技术导入了抗病、抗虫等优质基因。一群稻飞虱被放入试验区,没有抗体的常规稻苗日益枯黄,而通过生物技术改良的水稻携带抗虫害基因,毫发无伤。
研发人员介绍,过去孕育一个新品种,靠授粉筛选等常规方式,一个科学家要在田间地头摸爬十年甚至几十年,现在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可以缩短为三至五年,它将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方向。
2012年,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在这里研制成功。该芯片能准确判断育种中间材料的遗传背景,并对育种材料的目标性状进行精确改良。
没有硝烟的种子大战
种子被视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命门”。一粒种子所携带的基因,不仅能决定产量、品相、遗传抗体,甚至还能通过基因的改变,对自然环境带来改善或侵略性。世界种业十强中,美国占据4席。
光谷生物城高农生物园董事长张晓玲介绍,所谓生物育种,是指有别于杂交、回交、系统选育等常规育种方式,采取分子杂交、转基因、组织培养、辐射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将功能基因导入农作物,同时剔除不良基因。
我国出口的玉米种子曾与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孟山都有过较量。一道田埂之隔,两块地里的玉米虽在产量上差不多,但我国的玉米棒子品相不一,孟山都的玉米不仅高矮整齐划一、棒子同样大小,连叶片张开的角度都大体一致。这个场面深深触动了张晓玲:“这就是基因的高度纯合,中国种业要赶上世界领先水平,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去年,主营棉花、大豆和玉米种子的孟山都,销售额达148亿美元,是中国种业100强销售额的4倍多。而全球种业老大美国杜邦,年销售高达364亿美元。世界种业前五强企业,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均超过10亿美元。
张晓玲说,我国曾是世界第一大大豆出口国,现在反成第一大进口国,去年大豆进口达7000万吨,主要就是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大豆原产我国,可美国最先发现了大豆的功能基因,并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你就算花钱,也只能买他的种子和产品,买不到技术。”
生物沃土崛起“中国种都”
2008年,光谷生物城在金融风暴中动建,成为继光电子后光谷又一战略性支柱产业。“湖北是农业大省,生物产业不能只盯着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还要抓生物农业。农业竞争的核心在种子,抓住了种子,就抓住了生物农业的牛鼻子!”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但长春直言,从一开始,生物城的农业板块就瞄准了“中国种都”,绸缪种业集聚的“谷地效应”。
国家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国家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测试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生物农药工程中心等一批国家实验室相继落户;张启发、陈焕春、熊远著、朱英国、傅廷栋、尹伟伦等6位代表我国生物农业最高学术水平的院士亲自坐镇;加上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省市农科院等一批专业院校,“中国种都”在研发创新上如虎添翼。朱英国院士的珞优8号,已推广种植3000万亩,成为长江中下游中稻的主导品种。
徜徉园区,凯瑞百谷公司的试管马铃薯,技术全球第一;惠民种业公司的鄂杂棉10号,推广种植面积长江流域棉区居首……生物高科技改变了农业,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张晓玲说,杜邦、拜耳等500强企业,纷纷把一部分育种研发放在光谷,这将极大提升我国种业的国际化。武汉现有1000多家种业公司,但大多小而散,亟待市场化的并购重组。他建议通过引导成立并购基金,孵化出本地的种业航母,掌握市场先导权,推动“中国种都”走向世界。
(作者:刘建维)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