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昨日下午,2015中国宏观经济(武汉)论坛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在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图为:林毅夫作主旨演讲。
图为:台上妙语连珠,台下气氛热烈。 (本版 摄影 记者 梅涛 倪娜)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廖志慧 实习生 裴如意
在昨日举行的2015中国宏观经济(武汉)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回应当前经济热点问题,并为湖北发展献策:应尽快把人才等比较优势变成发展互联网、移动通讯产业的现实优势,大力发展弯道超车型产业。
经济下滑不能完全归咎于体制
真正原因在于外部性和周期性
过去,美国打喷嚏,世界就感冒。现在,中国的宏观经济也引起了世界关注。人们普遍疑虑:中国的高速增长期已过,经济发展引擎是否会停下来?
林毅夫认为,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2010年以后经济下滑的真正原因。
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下滑主要是由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没有完成,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经济运行效率低。“但客观分析,我认为是外部性、周期性。”林毅夫说,一个转型中国家必然有很多制度上的遗留问题需要改善,但不能把增速下滑完全归咎于体制机制。
他说,中国的经济下滑,必须放在国际大空间下分析。放眼世界,主要经济体都还未走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增速、增长反弹率、失业率,都没有恢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新兴经济体也在高速下滑。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每个国家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当时也起到了一定改善作用。但在积极财政政策推行五六年之后,发达国家还没有恢复,国际经济还没有恢复正常,世界经济还是在下滑周期当中。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新的项目,投资的增长速度也会下滑。
实现7%的增长目标没有问题
关键是抓好有效的投资
经济增长靠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拉动。受外部性、周期性影响,出口已很难回复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那么,7%的GDP经济增速能实现吗?
对此,林毅夫抱有乐观态度。他说,接下来,还是要更多靠国内需求,也就是投资和消费。
能不能以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不断增长,收入不断增长的前提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前提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都需要投资。如果放弃投资拉动变成消费拉动,这是放弃了经济增长的法宝。“我们要反对的不是投资,而是强调以有效的投资来提高劳动力生产水平。”
往哪里投?“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城市化,都是很好的投资机会。”林毅夫说。
他指出,国内产业基本上是在中低端,可以往中高端升级,这些升级都有很高的经济回报,也有很高的收益。
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从城市间的高速列车和高速公路建设,转向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去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门出了一份报告说,经济下行的时候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好时候。
此外,环境改善,需要技术的投入;城镇化率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有很大空间。
投资的钱从哪来?林毅夫认为,中国政府积累的公共负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50%,在全世界处于较低水平。政府的负债问题不在总量和绝对水平多,而在于过去是靠地方投资平台和影子银行借短期债来进行长期的项目投资,存在一定风险。现在通过地方债置换,解决短债长用等期限错配问题,用政府的钱来撬动民间资本。
他认为,把投资的机会用好,有了投资,就有人创造机会,有了机会就有收入增长,有了收入增长,经济就会相对增长,实现7%的经济增长没有问题。
湖北产业升级盯准五大机会
要在“弯道超越”上下功夫
截至今年7月末,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林毅夫表示,湖北发展取得的成绩,非常令人鼓舞。
结合湖北发展,林毅夫针对五大类型产业给出了实际建议:追赶型产业,鼓励企业海外并购;领先型产业,政府要支持基础性研究;退出型产业,要勇敢走出去;弯道超车型产业,应尽快把比较优势变成现实;战略性产业,要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发挥先天优势积极引入。
他指出,中国现在的人均GDP约为7500美元,而美国是5.4万美元,德国是4.8万美元,日本是3.8万美元,都数倍于我国。人均GDP高表明其生产力水平高,生产力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总体的技术和产业水平。因此,中国产业升级空间还很大,还可向中高端、高端发展。五大类型产业中,湖北应特别注重发展弯道超车型产业。这类产业主要是互联网和移动通讯产业,产品的研发以人力资本为主,研发周期非常短,通常可能只需要几个月或半年。这是全新的产业,在国际上可以直接和发达国家竞争。
湖北高校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又有长江经济带这个天然优势,提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土壤。林毅夫建议,可以设立一些梦想小镇、创新小镇,政府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扶持,它的产品进入市场,就会吸引风险资金等的进入。
从GDP到GNP是经济强大的必由之路
鼓励退出型产业走出去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最主要的成本是劳动力成本,随着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比较优势丧失,这类产业怎么办?
林毅夫说,有能力的,要企业走向“微笑曲线”的高端;还有一些可以自动化,推动智能生产。
此外,他鼓励企业到海外去创造更低的成本,开始“第二春”。
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产业往海外转移,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上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世界上,有能力承接我国大规模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只有两个地方,一是印度,一是非洲,我们要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业数量比当年的日本、亚洲四小龙还要多。
产业走出去,可以帮我国将GDP(国内生产总值)变成GNP(国民生产总值),转移出去以后,附加值比较高的零部件、机器设备还可以从国内买,从而推进转型升级。
还有一种退出型产业就是过剩产能,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两位数的增长降到7%的增长,必然就有30%的过剩产能。这些过剩产能很难在国内全部退出,要结合“一带一路”的建设。在中国过剩的产能,在国际上并不全是过剩的,有的还是需求量很大的。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