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湖北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结硕果:投入产出比1:117

发布时间:2016-02-29 16:58:50来源:SRC-389

  图为:26日,建始县猕猴桃技术人员深入邺州镇当阳坝村,指导贫困户栽植猕猴桃。时下,该县科协组织以猕猴桃、葡萄、核桃等一支支科技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送种苗、肥料和技术,带动产业发展,打好春耕生产主动战。(视界网 刘波 罗昌盛 摄)

图为:昨日,在咸丰县坪坝营镇青岗坝育苗工场,几名专业化育苗服务人员在搬运浮盘。由该县农技部门培训农村留守人员组成的服务队,在春播时节进入育苗场所提供专业化育苗服务,提高播种质量。(视界网周方奎 摄)

湖北日报讯

投入1元,产出117元。神话般的投入产出比,让我省农民受益。昨日从省农业厅科教处获悉,该厅最近组织专家,对为期3年的7个产业技术体系进行全面验收评估,得出以上结论。

受省农业厅委托,以陈新忠为组长的课题组作为第三方,于2015年 9月至 2015年12月,对我省2012年底启动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进行了全面考察,对省财政连续3年持续滚动支持的水稻、玉米、油菜、脐橙、萝卜、地方鸡、河蟹等7个产业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7个产业技术体系通过科技攻关,破解了制约产业的技术瓶颈,提升了品种品质,通过试验示范,推动了规模化发展,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加快了产业化发展态势,探索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实现了产业富民和农民增收。

据不完全统计,七个产业技术体系3年来共为全省农民增收79.9亿元,而财政3年拨款仅3000万元。扣除必要成本,结论是投入产出比为1∶117,即七个产业技术体系3年来为全省农民增收创造出的直接效益是省财政投入的117倍。

晚熟脐橙水丰汁甜

晚熟脐橙可实现错峰销售,为农户带来更多利润,但容易造成脐橙枯水问题,口感差。湖北省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刘继红博导带队,针对晚熟脐橙粒化现象进行技术攻关,有效解决了晚熟脐橙枯水问题,提高了柑橘品质和口感。

他们筛选出了适合大面积推广的“伦晚”“班菲尔”“红夏橙”等品种,选育了“金水橘”“金峡桃叶橙”“金水椪柑2号”“红肉蜜柚”等湖北富有发展潜力的新优品种。

3年来,通过大力推广晚熟脐橙粒化防控技术及“高接换种”“大枝修剪”“水肥一体化”“覆膜增糖”等其他高品质栽培技术,提高了晚熟脐橙品质,增强了柑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利用天敌物理的方法诱杀害虫,减少使用农药化肥,推广绿色化防控措施,改善了果园生态、土壤环境,有效维护了生态平衡。

他们在各柑橘产区创建新品种示范园区3.58万亩,改造老果园3.8万亩,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应用15.2万亩。在改善晚熟脐橙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尝试了柑橘的机械施肥、施药和采摘;晚熟脐橙平均单产从2012年每亩不足3000斤,增至2015年5000斤,每亩平均产量增加 2000多斤。晚熟脐橙平均每亩为农户增收2600元,为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区新增利润3.6亿元。

新模式养出大螃蟹

我省是河蟹养殖大省,但长期以来,河蟹规格小、优质蟹数量少。针对现实,湖北省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马达文带队,研究与开发出河蟹苗种本地化培育及池塘高产高效的系列技术,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他们异地挑选具有典型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特征的大规格优质河蟹雌雄亲本,用土池生态育苗的方法生产出大眼幼体,为养殖户提供优质河蟹苗种,解决了蟹苗成本高、容易死亡的难题。

他们还研发出适合湖北河蟹养殖现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河蟹池塘高产养殖技术——“3+5”池塘养蟹模式:将河蟹池塘分为一口小池塘和一口大池塘,养殖期分为3个月和5个月两个生长阶段,第一阶段对蟹种(扣蟹)在小池塘强化培育,第二阶段对成蟹进行大池塘养殖,使河蟹规格大、产量高、效益好、节能环保、生态可控。

经过3年努力,河蟹养殖亩产量200斤以上,远远高于我省3年前每亩130斤的产量,也远远高于国内大多数地区河蟹养殖产量;商品蟹规格每只150克以上,高于大多数商品蟹120克~140克/只的规格;河蟹回捕率70%以上。

如今,我省河蟹亩产值8000元以上,亩纯收入5000元以上,养殖面积由2010年288万亩增至2014年底300万亩,产量由 7.68万吨增至17.2万吨,产值由38亿元增至106.6亿元。

夏玉米亩产超过千斤

玉米是重要的饲料加工原料。作为养殖大省,我省玉米总需求为700万吨,缺口360多万吨,长期依靠外调。湖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们联合攻关,筛选出耐高温品种,通过全程机械化种植,大大提升产量和效益,有效填补了需求缺口。

湖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刘永忠教授带队,以种子为切入口,通过外引和自育,初步研发与集成出“机械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施肥—机械除草—机械收获”的夏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使夏玉米亩产超过千斤。

他们不仅从外省引进“郑单958”“汉单777”“浚单509”等夏玉米品种,而且自己选育了襄玉1317等夏玉米品种。在试验站和示范基地开展夏玉米育种和品种筛选,将自育品种和筛选品种及时在试验站和示范基地所在地区加以推广;探索了夏玉米配方施肥、减少用肥量以及机械收获、秸秆还田的种植方式;夏玉米平均单产从2013年每亩不足600斤增至2015年952斤,其中自育夏玉米品种——襄玉1317连续2年平均亩产1149.1斤。

我省夏玉米播种面积,由2010年60万亩增至2015年380万亩,夏玉米成为我省玉米规模扩大的主要品种;夏玉米平均每亩为农户增收400元左右,为全省农民增收1280万元。

油菜产业持续全国第一

戴了多年全国油菜第一的帽子,在国外菜籽油大举冲击下,还能保住吗?如何提升效益,稳住种植面积?我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改变困局。

针对油菜单产低、效益差等问题,湖北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副所长张学昆带队,探索出“油中再(油菜—中稻—再生稻)”“油稻稻”“油稻”等多种新型耕作模式;筛选出“阳光2009”“中油杂7819”“华双5号”“华油杂62”等26个抗倒性强、稳产性好的新品种;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在武穴、公安、咸安、嘉鱼、天门、钟祥、蕲春和浠水等建立了8个1000亩以上油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全程机械化率提高20%;油菜平均单产,从2012年每亩129公斤,增至2014年137公斤。

通过引进9项先进技术,推进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及其普及率,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巩固和扩大油菜种植面积;不仅促进油菜种植方式从传统人工向全程机械化转变,而且小范围试验了复种饲料油菜的油菜发展新路径。2013年,油菜籽平均价格10.20元/斤,农民亩增收入80元以上,油菜产业为全省农民增收1.47亿元。大力试验自己创制的多种新型耕作模式,建立3个1000亩以上的油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油菜面积由2012年1750多万亩增至 2014年1873万亩,实现了我省油菜总产量连续19年全国第一。

再生稻也能夺高产

再生稻,这几年又悄然红火: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30多万亩,增至2015年140万亩,平均单产从2013年每亩不足300斤,增至2015年每亩700斤,成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又一有力支撑。成绩背后,与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

以华中农大彭少兵博导为首席专家的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通过筛选品种和研发机械,初步解决了再生稻的低产难题,使水稻一种两收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选择。他们筛选出“新两优223”“黄华占”“两优6326”“丰两优香1号”等多个适宜湖北水稻种植区一种两收的抗病抗倒伏再生稻品种。与一季中稻相比,“一种两收”再生水稻亩平增产600斤以上;与双季稻相比,产量相当,但每亩节约种子成本60元、节约用工7个、节约肥料农药投资200元,合计每亩节约800元以上。

他们已研发第一代、第二代再生稻专用收割机,建立了水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机械化辐射面积达98万亩;注重再生稻栽培技术保障和匹配机械的研制,大力示范和推广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探索了水稻一次耕整、育秧、栽插,两季收获的规模化、机械化之路,使水稻种植省工、省种、省水、省肥、省药、省秧田,使再生稻成为我省调优水稻结构、实现粮食优质高产增效的有效途径。

水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大面积示范区亩均产量达2060斤,2015年全省再生稻增产近10亿斤,成为极富潜力、广受农户欢迎的新品种。2015年,该项种植为全省农民增收近15亿元。

萝卜品种打破进口依赖

我国蔬菜种子主要靠进口,这是行业内的公开秘密。我省首先从萝卜产业破题,开始改变这种尴尬局面。

针对萝卜进口替代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粗放的问题,湖北省萝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袁伟玲博士带队,研发出系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较大提高了本土萝卜的栽培水平。

他们筛选出“雪单3号”“向阳红”等优质萝卜新品种,在我省建立繁种基地340亩,生产萝卜种子1.8万斤,通过在全国多地建立繁种基地,解决我省66万亩萝卜用种问题,为农民节约种子成本数千万元。萝卜主产区平均亩产,从 2011年每亩7000斤增至 2015年 1万斤,每亩平均增产3000斤。

团队开展了黄州萝卜、泡菜萝卜加工保鲜技术及加工工艺方面的研究,初步制定了1套萝卜加工新工艺技术规程,研制出萝卜清洗机18种、萝卜切条机1种,并在荆州、武汉等主产区试用推广;以降低萝卜采后消耗、延长货架期和提高商品质量为目标,开展了萝卜保鲜及其糠心机理、保脆保藏技术及泡菜萝卜加工保鲜技术,以及萝卜生理活性物质等功能成分的分离、提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及成果推广;以萝卜加工为抓手,通过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解决萝卜加工难题,有效降低了萝卜采后消耗、延长了货架期。

通过种植、加工、储运结合,萝卜产值4500元—6000元/亩,最高亩产值9000多元,平均每亩利润4000元,平均每亩较2012年之前增加纯收入1000元。全省萝卜面积,由2011年164万亩增至2015年190万亩,我省成为全国萝卜主产区之一。

地方鸡“乡愁”味道更浓

土鸡汤,是不少人舌尖上的乡愁。不过,很多人的切身体验是,正宗土鸡难买。还好,有了这样一帮专家,让乡愁不再是种思念。

为解决雏鸡死亡率高和地方鸡品质不一的问题,湖北省地方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蔡传鹏带队,研究与开发出规模化地方鸡养殖的系列技术,围绕双莲鸡、欣华鸡、景阳鸡、郧阳白羽乌鸡、荆门黑羽绿壳蛋鸡等7个湖北地方鸡品种进行了选育开发与提纯复壮;为保障生态鸡品种品质和成活率,依托湖北神地农贸科技公司等单位,新建多个机械化高水平育雏舍,进行商品鸡雏鸡集中育雏,推广集中育雏鸡30多万只,雏鸡成活率95%以上,并使蛋鸡产蛋较传统放养多产7至8枚蛋。

专家们以雏鸡选育和供应为龙头,示范推广生态养鸡“553”模式,依托企业研发出郧阳乌鸡酒、郧阳卤鸡两个产品,组建了湖北省第一个生态土鸡产销联盟——湖北省青山绿水生态放养土鸡专业合作社联社,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利用农村荒坡、荒地试验推广生态养鸡,克服了集约化蛋鸡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将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畜禽养殖的循环生产,为未来养鸡污染控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

通过示范新技术,惠及荆门、宜昌、十堰等10多个地市州的30多家专业合作社、6113个养殖户;在专家和养殖户共同努力下,地方鸡由2012年 2000万只增至2014年底5000万只,实现年产值约55亿元,农民获纯收入20亿元。地方鸡生态养殖从一个小产业蜕变成全省畜牧生产的重要产业。

(本版稿件采写 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杨朝新 高润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