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纪念建党95周年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春风化雨兴农桑——行走荆楚看发展·现代农业篇
发布时间:2016-09-23 15:47:12来源:湖北日报进入电子报

 

图为:19日,襄阳市襄州区利国民秸秆再利用专业合作社的工人在田间为一家生物发电企业装载玉米秸秆。合作社使用秸秆捡拾打捆机,将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打捆外卖到养殖场和生物发电企业,避免了焚烧污染,还给农民增加了收入。 (视界网 杨东 摄)

 

图为:22日,潜江小龙虾交易中心员工正忙着为上海、深圳等地客户分拣、包装小龙虾。据了解,5月18日投入运营以来,小龙虾线上线下交易量达1.5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34亿元。(视界网 田永祥 摄)

湖北日报讯 享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美誉的湖北,历来都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湖北视察期间,专程到武汉和鄂州调研“三农”工作,希望湖北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

殷殷关切,谆谆嘱托,为湖北“三农”发展明确了战略定位,指明了前进方向。湖北坚决贯彻中央“重中之重”指导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以建设“农业强省”为目标,承担起“三农”发展的湖北责任。

转变方式增活力,现代农业新作为。近年来,湖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2015年湖北粮食总产达540亿斤,实现“十二连增”,油菜、淡水产品总产量傲居全国榜首,农产品加工业挺进万亿元俱乐部,“舌尖上的产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吃湖北粮、喝长江水、品荆楚味。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发展,关乎农民的钱袋子,关乎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更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进程。“四化同步”中,农业现代化仍然是薄弱环节,湖北把农业大省建设成农业强省,必须坚定不移地走高效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稳增长、保供给、调结构,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亮点纷呈。近日,本报记者行走荆楚,撷取其中精彩,以飨读者。

大冶龙凤山“农工旅”相得益彰

三产融合,乡村脱胎换骨

记者 汪训前 通讯员 程良友 程琪

9月15日,中秋节,大冶市刘仁八镇八角亭村人流如织。城里人乡村游,小山村乐翻天。

平地、开厢、起沟、打底肥、栽菜秧、浇水,来自黄石城区的柯贤来一家三口,在菜地里乐得合不拢嘴。去年,柯贤来交1888元的年费,在八角亭村认领三分地,办起现实版“开心农场”。平日里,柯贤来在家坐在电脑前,通过视频欣赏“自家”蔬菜长势。

八角亭村“开心农场”平台的搭建者,正是大冶市龙凤山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集团董事长刘合伍介绍,目前像柯先生一样的袖珍农场主,有三四十户。

不止是“开心农场”,龙凤山集团还有好多“开心农业”:摸鱼池、钓鱼塘、打谷场、擂糍粑、摘果蔬……白天玩累了,天黑再来一场篝火晚会,然后扎上帐篷露宿龙凤山顶。

既让城里人玩得开心,也让村里乡亲增收过得自在,这是刘合伍的创业初心。

军人出身的刘合伍,一身闯劲。1982年退伍回乡后,他开过拖拉机,做过推销员。1987年,26岁的刘合伍在黄石市铁山区办木材加工厂,越做越大。家境殷实的刘合伍看到家乡八角亭村的落后面貌,心里不是滋味,2009年他萌生再次创业的念头,将家具厂交给妻子和弟弟打理,一头钻进田野里。“你不种,我承包;你想种,我来教;你种了,我来销;种和肥,我先掏;丰收后,再补交。”刘合伍说服村民流转田地,成立富民合作社,刘仁八镇8个村2028户村民成为社员。

八角亭村胡矿生将4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除获得国家种粮补贴500多元外,还可以获得土地租金1000多元。他自己任合作社农业部部长,管理其中500亩田地。他的妻子在合作社做工,一个月收入1000多元。

大段村陈爱红种了30多亩西瓜,合作社包销,每年收入20多万元。

龙凤山集团“农工旅”三条腿并行,做好“红色土地、黑色食品、绿色家园”三色文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利用革命年代红三军位于刘仁八镇的旧址,龙凤山集团开发旅游,红色纪念馆与龙凤山景区连成一线。

黑花生、黑玉米、黑豆、紫薯、黑土豆等黑色食品,成为龙凤山集团特色产品,这些“黑五类”,从地里进入加工厂,制成精美礼盒,大幅增值。

经过7年打磨,龙凤山旗下的生态种植园、农产品加工厂、田头超市、生态餐厅、农家乐、山林景区一应俱全,集团有员工360多人,每年季节性用工达上万人次,今年1月至8月产值7000多万元。

如今,龙凤山集团打造的龙凤山生态园,已获得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今年8月18日,入选全国“能人带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生动实践

摸鱼捉泥鳅,摘果打糍粑,一件件纯朴的农事活动让城里人返璞归真,融入自然。黑花生黑玉米,一个个特色农产品,鼓起了农民的荷包,也迎合了消费新需求。

现在人们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食物结构和品质要求发生了根本变化。龙凤山集团瞄准市场需求,以消费为导向开展农业生产,从而取得不错开局。是田园也是公园,既有农场也有车间和市场。他们所走的农业发展之路,正是当下创导的“农旅、农工、农商”三产融合模式,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实践。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我省三产融合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初步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培植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了一些产业融合的典型模式。

农村“三产”融合,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融合产生乘法效应,能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土地基础上产生更多的增值,让农民更多受益。

“公司+农场”经营土地三万余亩

福星集团大手笔描绘现代农业

记者 汪训前 通讯员 程灿文

19日,汉川市沉湖镇李花村村民吴祖安,与福星农机专业合作社约定时间,再过5天准备收割中稻。

吴祖安是湖北福星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家庭农场主。他今年种了1590亩水稻,经过测产,平均单产1100斤。“收的稻谷全部卖给公司。”吴祖安说,价格随行就市,但不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

连续3年,有福星农业公司托底,吴祖安种粮没有后顾之忧。

背靠大树,轻松种田。在沉湖镇,像吴祖安这样的家庭农场有27个。他们享受着福星农业公司的“福利”。

总部在沉湖镇的福星集团公司,主营金属制品、房地产、生物医药等,是国家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2013年5月,福星集团设立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每亩800元的租金,流转福星村、李花村、陈元村、红丰村4个村3.2万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

福星农业公司广发“英雄帖”,招募种田能手。公司将土地以每亩450元租金返租给这些种田能手,吴祖安等27个种田大户就此变身为家庭农场主。“公司+农场”双层经营模式在沉湖大放光彩。

记者踏访李花村,沃野平畴,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沉甸甸的稻谷随风沙沙作响,颇具韵味。“福星投身农业那天起,就高起点建设标准农田。”福星农业公司总经理黎国祥介绍,3年来,公司筹资1.75亿元,新修田间主次干道35公里,疏洗硬化渠道25公里,新建和改造机泵闸站30处,平整耕地1.2万亩。

3.2万亩高标准农田,公司统一规划,其中1万亩优质稻基地,5000亩虾稻共作基地,5000亩莲藕,500亩大棚蔬菜。

田块整好了,公司煞费苦心,引导农场主科学种田。

公司借智,聘请袁隆平院士为高级顾问,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建立协作关系,试验示范最新超级稻品种。

同时,公司完善服务体系,成立水稻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开办农资配送中心,统一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防虫治病,统一机械作业,统一回收产品。

黎国祥说,为了降低农场主的种田风险,公司每年出资6万元,购买水稻种植险。“今年洪涝,5600亩水稻绝收,保险公司理赔70多万元。”

家庭农场收益如何?吴祖安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他采用“麦—稻”连作,每亩水稻产值1560元,小麦产值500元,除去成本,利润400元以上。

福星农业公司花800元从农民手中流转的田地,以450元低价转租给农场主,如何弥补亏损?黎国祥说,公司主要是通过农产品加工增值来实现赢利。福星投资1亿元建设精米加工厂,稻米主要销往广东、福建的经销商,以及借助福星智慧家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平台,锁定消费群体。

起步仅3年,福星农业公司已构建一条现代农业产业链。

反哺农业 四化同步

福星集团,本是一家工商企业,为何涉足农业?

集团董事长谭功炎给出了答案:补齐现代农业短板,实现“四化同步”发展。

的确,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条腿必须协调,才能和谐发展。2013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选择21个乡镇(街道)开展“四化同步”示范试点。沉湖镇为试点乡镇之一。

一个企业,一座城。沉湖镇因为福星集团的带动作用,成为荆楚明星乡镇,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得到提升。但是,一个短板不容忽视,就是农业现代化有待加强。

以工哺农,强农固企,村企双赢。福星集团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农民洗脚进城,农村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势在必行。福星集团通过村企共建,反哺农业,成立农业公司水到渠成。

实践证明,凭借管理、信息和资金诸多优势,福星集团为沉湖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朱英国院士力推新品种产业化

高产优质,富硒稻助农增收

记者 张爱虎

金灿灿的稻谷,低下了沉甸甸的穗头。

19日中午,湖北沙洋广华农工贸公司二农场十中队负责人周家亮再次来到稻田边,查看水稻长势,满心欢喜。历经超强水灾、长时间高温热害,这片稻田的结实率仍超过80%,估计亩产约600公斤,十分难得。

远在武汉的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也牵挂着那片稻田:上月底,他前去实地查看了水稻长势,本月底他还将到现场实际测产。

这是我省首个千亩连片种植的富硒稻基地,品种是朱英国院士选育的最新品种珞优9348,不仅有抗褐飞虱、耐高温、口感好等优点,对硒的吸收能力也特别强。稻米里有了这个号称“生命元素”的硒,就能卖个好价钱。“今年只打过3遍药,每亩少用15斤氮肥,结实率比其他品种高5至10个百分点。”周家亮介绍。“这里的土壤富含硒元素,生产的大米,每公斤硒含量估计超过0.2毫克,可以卖个好价钱。”公司市场开发部的阚磊信心十足。

为了让世界远离饥荒,坚信“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朱英国院士与水稻结缘50多年,成功选育出优质的红莲型不育系珞红3A和红莲型杂交稻组合红莲优6号、珞优8号和粤优9号等优质组合,推动了中国优质杂交稻的发展。其中,珞优8号的最高亩产达876公斤,并且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一步跨入“超级稻”行列。目前,红莲型杂交稻累计推广已经超过了1亿亩,并在菲律宾、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国、莫桑比克等国试种,比当地品种增产20%至50%,出口潜力巨大。

朱英国院士清楚地记得,2013年7月22日那天,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酷暑深入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深情嘱托:“科技兴农,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这进一步激发了朱英国院士的科研热情。“珞优9348这个品种,是近几年从30多个品种里筛选出来的。”77岁的朱英国介绍,近3年,他所带领的团队,加强了杂交稻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克隆抗褐飞虱基因的应用研究和新品种珞优9348的产业化推进,用分子标记与常规育种方式结合,在理论、技术和种植方式上均有创新,其中抗褐飞虱基因研究居世界前列,去年还在国际核心杂志发表了论文。

不仅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还要让种田的百姓有更多收成。朱英国院士有个愿望,尽快大面积推广新品种珞优9348,让富硒大米早日助农增收。

科技支撑保粮食安全

人们常说,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可见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正是有了不断的科技进步,我国粮食生产才有了众多的吨粮田,总产才创下了连续12年增产的奇迹。去年,我省粮食总产达540.7亿斤,创有史以来新纪录。据测算,由于单产水平提高带动全年粮食增产12.5亿斤,对全年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52.5%。

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必须牵住农业科技这个牛鼻子。时下,城镇化大潮澎湃,越来越多的农民洗脚进城。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机械化势在必行。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科技支撑更显重要。这需要,农机科研工作者研发出适合国情的农机产品,育种专家选育适合全程机械化、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职业素养,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等等。

也希望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向朱英国院士学习,“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助力

金果园打造都市休闲乐园

记者 胡琼瑶 通讯员 周杨

14日,武汉金果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柑橘园内,副总经理刘超华正指挥工人施肥除草,“再过几天柑橘就成熟了,国庆黄金周可供游客采摘。”

一年前,金果园公司遭遇“成长中的烦恼”,因资金接不上来险些关门转让。武汉农商行黄陂支行的100万元“惠农贷”及时解围。“万万没想到,仅凭850亩土地经营权证作抵押,便成功贷款。”刘超华感慨。

刘超华是汉口人,以前从事文化传媒工作,2011年,朋友曾宪玲邀约他一同下乡创业,共同成立金果园公司,在黄陂区前川街雷段村流转850亩土地,栽下万株果树,做起了现代都市休闲农业。

金果园种植蟠桃树、梨树、枣树、柑橘树、无花果树等20多个品种,仅桃树就种了上十个品种。3月赏桃花,4月采桑椹,5月品鲜桃,7月摘葡萄,9月品秋桃,10月吃蜜橘……一年四季,果香四溢。

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果园里散养了3000多只鸡,鸡粪直接给果树做肥料,金果园坚持走生态循环的路子。刘超华告诉我们,正因为如此,产出的水果味道纯正,现场采摘售价比市场上高出许多。今年旺季时,果园一天最多接待游客5000多人,来往车辆将园内挤个水泄不通。

休闲农业前景可期,然而,农业投资周期长、收益慢,让刘超华与大股东曾宪玲始料不及。“原本以为投300万元足够,没想到花了700多万元。”平整土地、修建道路、购买种苗……公司的原始资金基本“埋”进了土里。“每个月付工人工资就有3万多元。”为了融资,刘超华跑遍各大银行。曾宪玲将武汉城区的房子卖了,有时到武汉办事,只能住宾馆。

去年,刘超华听说土地经营权抵押可以贷款,便找到了武汉农商行,该行很快受理了刘超华的申请,将金果园流转的850亩土地的经营权证上报至武汉农交所。经过权威的认证、评估、审核,去年10月份,农商行为金果园发放了100万元抵押贷款,期限为一年。这100万元贷款,还享受区政府贴息优惠。“由于是第一次合作,在额度和限期上都比较谨慎,待信用累积到一定程度,可适当提高额度。”农商行黄陂支行业务部部长刘世锋说。

资金难题破解,金果园公司有了发展的信心,下一步他们正谋划着寻找合作伙伴,投资500万元,建造一个中等规模的游客接待中心,修复果园旁边的古桃花庙遗址,将农业园提档升级。

为土地和资本搭桥

新型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但他们普遍存在着资金难题,想贷款,却评估难、担保难、抵押难。

2013年,我省提出“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创新式地将三权分离,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担保、抵押等权能,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迈出新的实质性步伐。“遇到河就架个桥,碰到山就开条路。”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于2009年应运而生,探索出了“交易—鉴证—抵押”的农村产权交易“武汉模式”。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22日视察武汉农交所时,肯定了农交所在产权交易和土地流转上进行的积极探索。

基于武汉农交所大平台,全省市、县建成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中心)30家,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实现全省联网。

武汉农村商业银行依托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于2010年开始试水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截至今年8月,武汉市有324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先后从农商行获得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总金额达23.26亿元,涉及蔬菜、畜牧、水产、林地等领域,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