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我国首家商业火箭公司在武汉诞生 将成湖北经济新动能

发布时间:2016-04-21 06:47:20来源:SRC-13

  图为:三江集团研制的快舟火箭。(视界网 孟瑞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江卉、通讯员魏勤)距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46年后,中国航天技术步入“商用时代”。

  昨从在汉央企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获悉,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火箭公司”)已于2月16日在武汉注册成立。据悉,这是我国首家按商业模式开展研发和应用的专业化火箭公司。

  “起初,工商部门对公司经营范围有异议,因为从来没有企业以‘火箭发射’为经营范围,后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可后才准予注册。”火箭公司总经理胡晓涛介绍,公司注册资金3亿元,致力于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商业航天发射服务,未来业务范围还将拓展到卫星应用、飞船发射、深空探测等领域。

  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卫星、飞船等空间飞行器,是一种“运输”工具。目前,国内仅有包括三江集团在内的3家单位拥有火箭研制和发射能力。与火箭发射的高科技含量和高风险相比,卫星的研制则相对开放,国内不少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都具备研制能力。

  2007年,三江集团布局火箭研发,首次在国际上提出星箭一体化设计理念。2013年、2014年,该集团打造了我国首型具有快速响应、快速进入空间能力的固体运载火箭“快舟一号”、“快舟二号”,较好实现了成本控制,可提供更加优质、经济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

  随着火箭发射成本降低(相当于“运费”降低),卫星“上天”也更加容易,卫星应用的成本随之降低。

  “火箭公司首次发射争取年内完成。”胡晓涛透露,目前正与10余家客户洽谈,力争签单。另外,具有更大运载能力的“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计划于2017年发射,并实现商业化应用。

  “商业航天产业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去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介绍,“商业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可带来7美元至14美元的回报,2014年全球航天产业经济总量约3300亿美元,其中76%为商业航天的产出。由此推算,全球航天产业带动产生了数万亿美元的收入”。

  据悉,我省已将航天产业确定为“十三五”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建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三江集团副总经理伍晓峰表示,火箭公司是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首家入驻企业,未来将带动测运控、地面系统、空间信息应用等产业集群的发展,力争将湖北打造成中国航天第三极。

 

三问“商业航天”

  湖北日报 记者 江卉 通讯员 魏勤

  商业航天、火箭发射、卫星应用……4月24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连日来,记者走访在鄂航天企业、科研院所、院士专家,大家对航天商用时代的到来,信心满满。

  商业航天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航天产业如何为湖北经济提供新动能?又如何助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如何改变百姓生活

  “天基”物联,手机随时卫星上网

  “除人们熟知的GPS导航和定位功能外,未来的商业遥感卫星还能提供全球实时影像。”18日,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向记者解释,比如你从东湖开车出去,想知道中南路堵不堵车,可以通过用户端直接获取中南路的实时影像,路上有几辆车、哪些车在超车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个基于‘天基’物联网的项目,将彻底改变当前的上网模式,可以在互联网无法覆盖的海洋、岛屿、沙漠等地轻松上网。”

  李院士介绍,目前互联网主要依靠蜂窝移动网络或wifi等传输信号,没有基站就接收不到网络信号。“天基”物联网由60—80颗同时具有遥感、导航与通信功能的低轨卫星组成,能有效解决地面网络覆盖有限的问题。“这只是卫星应用的一个方面。”三江集团副总经理伍晓峰介绍,火箭发射进入商业时代后,市场、技术、人才资源的聚集,将大大降低发射成本。未来,将有更多的商业卫星发射上天,届时卫星应用将会更广泛影响人们的生活。

  伍晓峰举例说,集装箱里的牛肉,从美国海运到中国,如果中途空调坏了,牛肉就要坏掉。未来,依靠“互联网+航天”,借助卫星组成物联网,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每小时报一次集装箱温度,一旦温度不对,可随时检修。

  李院士则表示,现在我国的卫星是“一星单用”,未来要实现“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智能服务。

  “商业航天就是要揭开航天的神秘面纱,让航天深入人心。”火箭公司总经理胡晓涛说,未来,众筹火箭发射和近地轨道观看地球等商业活动,都是可能实现的。参与者可以到现场观摩火箭发射,到星箭测试现场参观,了解研发制造过程,甚至可以飞出大气层,从太空远眺地球。

  如何成为湖北经济新动能

  千亿航天产业群,中国航天第三极

  “未来,这里将崛起一座航天城,湖北有望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航天第三极。”伍晓峰展开“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规划图,告诉记者,去年12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规划已获省政府批复,今年2月,省政府已向国家发改委申报实施方案,获准立项,正等待批复。

  “十三五”期间,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将迎来快速扩张的“黄金期”。我省将航天产业确定为“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去年,省政府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在湖北建设国家商业航天技术创新创业园区,完善航天研发、生产、应用、服务等产业,打造航天高新技术配套集群。“武汉国家级商业航天技术创新创业园区,未来可容纳600家至1000家相关企业入驻,营业总收入预计将达600亿至1000亿元。”中国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提出,园区不仅从事火箭、卫星的制造,更主要是从事地面设备、地面应用,未来将打造成为商业航天产业新城。

  我省商业航天优势明显:拥有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42所、航天科工武汉磁电有限责任公司等航天领域的“国家队”;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拥有实力强大的地理信息专业和遥感专业,等等。

  据介绍,我省航天产业基地将主要发展七大产业集群,并在武汉市新洲区、东湖高新区和东西湖区同步建设。目前,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注册成立并启动研发,航天三江研发中心项目建设方案已获批。预计项目将在2030年前后全部建成,实现年收入1200亿元。

  如何追赶世界脚步

  互联网巨头向火箭公司伸出“橄榄枝”

  本月初,美国知名空间技术企业——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海上回收第一级火箭,并准备重复使用这一回收火箭。这意味着,火箭发射的成本将大幅降低。

  然而,回收火箭难度极大。SpaceX曾打过比方:在陆地平台回收,如同扔一支铅笔飞过帝国大厦楼顶,让其在暴风雨中返回落在一个鞋盒上;而海上回收,就如同让铅笔飞过帝国大厦楼顶后,精准落在一块漂浮的橡皮上,而且不能倒。

  包括美国在内,近年来,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和组织大力推进商业航天发展,新兴商业航天企业由此快速崛起。“航天产业蕴含巨大商业价值,全球航天产业每年带动产生数万亿美元的收入。”三江集团副总经理伍晓峰说,和其他领域相比,中国的航天技术与世界的差距是最小的,三江航天研发火箭发射起步于2007年,与美国商业航天发展几乎同步。“发展商业航天,要实现技术、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创新。”胡晓涛表示,与政府主导的航天技术不同,商业航天并不只是为了满足国家需要,而是要以市场为主导,追求经济效益,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并有相应的回报。

  目前,已有互联网巨头向三江集团火箭公司伸出了“橄榄枝”。

  腾讯的马化腾是一位太空迷,很早就设立了腾讯太空频道。百度的李彦宏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就建议鼓励民营企业开展火箭、卫星等的研制、生产和发射业务,加快航天事业对民营企业开放。而马云也正在与各方积极接洽,收购相关企业,以期进入航天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