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甘勇 吴文娟 通讯员 熊丹青
投资是稳增长的驾辕之马,是应对经济下行的“压舱石”。
作为县域经济“一号工程”,招商引资至关重要。
2015年,全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达17718.48亿元,增长19.6%。而招商引资额5722.1亿元,增长1.8%。
新的政策形势下,过去招商引资老招式不灵了,那么新招式又有哪些?
两眼向外,在区域融合中捕捉新机遇
经济下行,企业投资意愿降低,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县域经济如何突围?
立足县域,更要着眼全局。武汉市新洲区,立足融入长江经济带,加快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围绕长江岸线大招商。
如今,阳逻港集装箱三期开港运行,吞吐能力提升至200万标箱,致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河航运中心。
着眼长江全流域,新洲加快打造港口现代物流中心。卓尔陆港中心一期即将建成,普洛斯、华润等物流项目已全面启动。“看准全局,才能谋好县域。”省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说,推进县域产业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内融合发展,才能广泛聚集生产要素,拓宽发展空间。
两眼向外,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区域合作,成为招商引资新趋势。
谷城,以骆驼集团、金洋公司为龙头,建立跨省的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全力打造“中国车用蓄电池生产基地”。
公安,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主动对接上海、广东等地产业转移,县域经济排名去年升5位。
紧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县域发展与国家、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相融合,主动融入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策划大项目,引进大企业,你追我赶,争先赶超。
营造环境,自我改革厚植内生竞争力
东风井关农机产业园,投资55亿元;湖北际华生态纺织工业园,投资55亿元;正大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投资40亿元……一个个规模大、进度快的大项目落户襄阳市襄州区,释放县域活力。
大项目为何接踵而至?
靠改革。以改革创新作为招商引资引擎的“点火系”,襄州区冲破体制机制藩篱,在全省率先实施“三证合一”“一证一码”为核心的商事制度改革,促开放、聚活力。
2015年,以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为主的后劲指标,襄州排名全省第三。
过去招商引资的一些老办法,已经不管用、不能用了。襄阳市经信委主任葛秀全说,招商引资由要素驱动转向改革驱动,营造环境重于集聚要素。
县域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质效和能力的综合竞争。
疏通投资者担心的“堵点”“难点”,营造“想投资”“敢投资”的良好环境,各地使出浑身解数。
红安投资3.15亿元,设立大别山振兴发展产业扶持基金、信投风险基金,组建全省最大规模的县级担保公司,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潜江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在全省率先与武汉农村产权交易所实现联网对接,让投资主体的沉睡资源动起来;
实行联合审批、网上审批、手机APP政务服务……带有时代气息的新名词,释放县域各种要素创新创业的活力;“科技十条”“黄金十条”“新九条”……一个个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激发创新创业动力。
去年,我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3217家,比上年净增981家。
以商招商,县域招商激活链式反应
一个项目落地,可能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一个产业的崛起,则是产业链招商的必然。
重大项目落地,以商招商,形成完整产业链,这是招商引资先进县市的成功经验。“大型企业和标志性企业关联度高、聚集效应强,一旦引进落户,就能吸引大量后续配套企业和项目入驻。”汉川市市长翁晔说。
作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汉川不断聚合产业优势,达利、银鹭等全国食品大鳄争相汇聚,恒大包装、吉源制罐等配套包装企业慕名而来,带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及原材料基地井喷式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占农业产值比重居全省第一。
以产业配套为纽带,招商往往能发生链式反应。
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各地争相打出“优势牌”、“特色牌”。
荆门市东宝区围绕电子信息和森工主导产业,着力引龙头、延链条、补短板、育特色,引进签约项目52个,占新签约项目的90%。
天门通过产业链招商,圣纺化纤、隆兴无纺布产业园等一批化纤纺织项目扎堆,一条完整的化纤纺织产业链“破茧成蝶”。
以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全省已形成一批企业集中、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去年达97个。
产业园区进一步集中。全省县域开发区(工业园)建成面积扩大到1668.8平方公里,去年开发区实现税收712.1亿元,占县域地方税收的比重由2010年的68.5%上升到86.5%。
(作者:李琛)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