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299家企业去年收入同比增41.3% 光谷“瞪羚”何以一路快跑

发布时间:2017-01-23 09:55:46来源:SRC-389

 

图为光谷软件园已成为光谷“瞪羚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斗鱼TV、卷皮网等“独角兽”公司,悉数在此集结。 (视界网 熊琪 摄)

 

图为武汉生之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菌洁净车间。(记者 张鸿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李墨 通讯员 丁鹏 实习生 谢诗芸

在被称作“中国光谷”的武汉东湖高新区,有这样一群企业:它们个头不大,但奔跑速度和弹跳力却十分惊人,爆发力可达10倍乃至百倍。

去年,这个占光谷纳税企业0.8%的群体,贡献了东湖高新区5.6%的税收。299家企业,纳税总额超过10亿元,其中21家,为千万级纳税大户。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瞪羚”企业。

本月,《2016年度光谷“瞪羚”发展报告》出炉。299家新晋“瞪羚”企业,去年总收入达到172亿元,同比增长41.3%。这个速度,比快速发展的光谷平均增速,还要高出23%。

更令人惊叹的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过去两年,仍有11只“瞪羚”收入增速超过500%,56家“瞪羚”企业,实现收入倍增,过百家企业增速逾50%。

在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当下,光谷独特的“瞪羚”现象,引发业界思考:是什么,驱动和支撑“瞪羚”企业如此高速增长?其成功,有无发展规律可循?对正在转型升级的其他企业而言,能否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

带着问题,记者深度走访了6家年度增速最快的“瞪羚王”,并推出6篇系列报道《追踪“瞪羚王”》,以期揭开“瞪羚”企业群落超常规发展背后的奥秘。

洞见新经济风口

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已连续6年为光谷制订《东湖高新区创新发展报告》及《光谷瞪羚发展报告》。

该所所长王德禄发现一个规律:近年来,从虚拟现实、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到直播平台,全球每一轮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光谷最先嗅到风向、站立潮头的,几乎都是“瞪羚”企业。

这种异于常人的洞见力,与其产业出身密不可分——299只“瞪羚”,绝大多数来自光谷五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以及现代科技服务业。

在王德禄看来,“瞪羚”企业的快速奔跑,第一个成功要素就是正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即所投身的产业空间和市场体量足够大,并拥有对产业周期的预判。“方向走对了,成功只是奔跑速度的问题。”

6位“瞪羚王”的蝶变之路,佐证了他的观点:

从事试剂研发的华美生物,是光谷生物医药产业的佼佼者。

致力于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开发的东方骏驰,以及为变电站定制时钟同步系统的国电武仪电子,均出自高端装备制造业。

为燃煤锅炉研制等离子点火装置的天和技术,来自节能环保产业。

全国数一数二的城市监控安防系统供应商烽火众智,来自现代科技服务业。

而打破欧美垄断,掌握全自主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海达数云,则横跨光电子、高端装备与测绘信息等多个前沿领域。

去年,随着光谷生物产业首次突破1000亿元关口,东湖高新区5大支柱产业,全部跨入千亿俱乐部。其中“老大哥”光电子信息,更迈上5000亿元台阶。

五大产业如同“定海神针”,支撑光谷新经济发展。而这批“瞪羚王”,正是站在其肩膀上,成长为带动光谷乃至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引擎”。

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推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各行业融合渗透,构建万物互联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此前,光谷逾60%的“瞪羚”企业,已提前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地球空间信息、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布局。凭借这种超前的产业洞见力,可以预见,未来光谷还将迎来更多“瞪羚王”。

经营业务高度聚焦

采访中,6位“瞪羚王”在反观企业高速发展时,无一例外提到一个秘诀:聚焦。

2011年的“瞪羚王”华美生物,最开始为科研机构提供试剂,掌握技术和市场后,业务逐步扩大至医院所需的诊疗试剂。但创始人华权高,并未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而是把诊疗试剂业务剥离,组建武汉生之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此后,生物技术服务、细胞治疗等产业机遇不断涌现,华权高创业9年,一口气成立了4家生物公司,个个“绝活”都不一样。当被问及为何不将所有业务板块整合,组建一家大型企业时,华权高的回答是:不够专注。

2015光谷年度“瞪羚王”海达数云,“镇山之宝”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相当于大自然的“X光机”。这项技术最早用于测绘信息领域,后来逐步延伸至高铁轨道检测,以及佛像、寺庙等文化遗产的扫描保护上。总经理陈海佳,同样将应用业务果断拆分,让团队组建新公司开拓市场。而母公司的所有精力,全部聚焦于三维激光扫描仪器的研发制造。

德勤武汉主管合伙人范宏彬认为,保持专注和聚焦,对创业公司十分重要。从世界范围看,即使是在硅谷,技术型科技公司对核心业务同样专注。两年前,美国老牌科技公司惠普,便将旗下电脑打印机业务,与数据存储业务进行了大拆分。

创新机制套牢人才

在6家“瞪羚王”中,有两家企业特别令人印象深刻:

海达数云,创立3年实现7100%的增长,一举拿下德勤2015年“中国高成长50强”与光谷增速最快“瞪羚”双料冠军。其奔跑速度,创造目前光谷“瞪羚”企业的增速之最。

烽火众智,2011年成立,次年完成销售额1.8亿元,2013年问鼎“瞪羚王”。去年,公司销售额突破10亿元,连续5年保持50%以上增长。这是目前为止,由“瞪羚”企业蝶变出的规模最大企业。

除去产业洞见力、专注力,“瞪羚王”的成长秘诀还有哪些?两家公司创始人一致认为:是体制机制。

2012年,武汉出台“黄金十条”新政,鼓励高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研院所人才离岗创业。隶属于上市公司广州中海达的海达数云,以技术入股方式,引进了武汉大学4位教授,导入“资本+知本”的基因。

得益于“黄金十条”新政,教授的科研成果,在企业平台上迅速转化,走向市场。而企业,也凭借这项世界领先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打破欧美垄断,奠定行业话语权。

业务多元化后,海达数云鼓励教授团队成立新公司,开辟更广阔市场,极大激发了内部“合伙创业”的积极性。

而在央企体系中,烽火众智的机制突破,同样先进而大胆。

为长久留住骨干人才,烽火众智自创办之时起,便鼓励技术团队以真金白银大胆持股。当年,来自烽火内部和社会上的100多名技术骨干,以800万元入伙,成为企业合伙人。这是烽火科技集团第一次实现技术人员以资金入股,也是光谷混合所有制和员工持股的重要探索。

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说,员工合伙造就了烽火众智,教授入股盘活了海达数云。除去自身发展速度,“瞪羚”企业的裂变与“繁育”能力同样惊人。短短几年,一只“瞪羚王”就能“繁育”出一群能跳会跑的小“瞪羚”,过去创业“一招鲜,吃遍天”的单打独斗,也逐步走向以“头羊”为引领的矩阵式创新族群。

专家看“瞪羚”

12日,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指导下,本报联合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2016光谷瞪羚企业创新发展座谈会”。包括6位“瞪羚王”在内的15家光谷“瞪羚”企业出席交流。

光谷企业正打破“长不大”困局

截至去年,光谷企业总数达4万家。但一直以来,除了烽火科技、长飞光纤等少数支柱企业,多数民营企业“长不大”。

去年,在“互联网+”浪潮下,光谷冲出两个估值达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斗鱼TV和卷皮网。它们与本土互联网“第一股”盛天网络,及DIY电脑大王宁美国度一道,引领湖北互联网的起飞。

2只“独角兽”、6个“瞪羚王”的出现,在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看来,光谷企业“长不大”的困局正在破解。

他说,“瞪羚”企业的根本就是新动能。它们与生俱来的洞见力,在每一个新兴领域出现时,总能最快嗅到风向,并快速捕捉。这群“瞪羚”,将成为光谷新经济和新动能的最大原动力。

“瞪羚现象”能提供全国借鉴

来自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146家高新区,有2085家企业符合“瞪羚”标准,其中78%为高新技术企业,平均经营在8年以上。

科技部火炬中心调研统计处副处长李享称,作为“四新经济”的佼佼者,“瞪羚”企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她希望,作为全国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能通过“瞪羚”企业的产业分布、营业收入增长、人员增长、科技投入等一系列指数,摸索出高成长企业的发展规律,从而在政策上给予针对性扶持。

(记者 李墨)

数说“瞪羚”

《2016年度光谷瞪羚发展报告》显示:收入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的“瞪羚”企业,增速最快。其中有74家企业近两年收入平均增速超过50%。

收入规模过亿的企业中,17家企业近两年平均增速超过30%。其中,奇米网络、烽火信服、颂大教育、华奥安防等8家企业年均增速超过100%。

299只“瞪羚”研发花了13亿元

299家“瞪羚”企业,2015年共投入研发经费达13亿元,占企业总收入的7.6%,科技人员总数约10851人。这两个指标,均高于光谷平均水平。

受此驱动,“瞪羚”企业2015年共申请专利1004件,人均专利申请数达每万人287件。获专利授权54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59件。

服务“瞪羚”企业数量最多

从现代服务业涌现出的“瞪羚”,无论数量与总体规模,均居光谷五大支柱产业之首。

据统计,现代服务业有“瞪羚”企业87家,总收入52亿元,占“瞪羚”企业总收入的30%。其中,14家企业近两年平均增速超过100%,32家企业年均增速超过30%。

这些“瞪羚”70%以上集中于软件与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卷皮网、悦然心动、网音科技、烽火信息、迈异信息等是其中的领跑者。

光电“瞪羚”行业收入最多

光电子信息产业有“瞪羚”企业77家,行业总收入39亿元,实现总利润6亿元,利润率高达15.4%。其中,12家企业近两年平均增速超过100%,39家企业年均增速超过30%。

这一产业的“瞪羚”企业,主要集中在地球空间信息、光通信、激光、物联网等领域,已涌现出窗口科技、新烽光电、盈力科技、启讯信息等一批重点企业。

生物“瞪羚”利润最高

光谷5大产业中,刚刚跨入千亿俱乐部的生物医药产业,其“瞪羚”企业平均收入与利润,均居首位。

生物产业有“瞪羚”企业59家,总收入38.7亿元。其中,每家企业平均收入达6559.3万元,平均利润为1000万元。

其中,15家企业近两年平均增速超过100%,29家企业年均增速超过30%。“生物瞪羚”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领域,涌现出了科珈种业、安翰光电、艾博生物等重点公司。

(记者 李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