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老人在“幸福食堂”用餐。(资料图片)
记者 杨康
推行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空巢、高龄老人的吃饭问题亟待解决。
然而,记者在武汉多个社区走访发现,不少空巢老人吃饭很凑合。部分社区虽有老年餐桌,但也面临利润空间小、场地紧缺等现实难题。
“舌尖上的养老”,卡在哪儿?
每人每月300元,民营老板亏损
调查地点:彭刘杨路社区“幸福食堂”
昨日中午。武昌彭刘杨社区道能“幸福食堂”。
负责人曾少峰介绍:“幸福食堂”为老人提供一日三餐,午饭和晚饭六菜一汤,每人每月只需300元。“前期确实很艰难,亏损严重。”
曾少峰曾是一名建筑商人。2012年底,因目睹部分空巢老人遭遇“吃饭难”,他将生意交给妻子打理,全身心投入到他所创办的义工组织“道能义工”。2013年3月,首家道能“幸福食堂”在武汉硚口发展社区成立,凡65岁以上有需要的老人均可前来用餐,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则由爱心义工提供免费送餐服务。
“最初只想着要让老人吃饱吃好,完全没有成本控制的概念。”曾少峰说,两年后,“幸福食堂”增加到3家,亏损总额200多万元。
“从第四家开始,我变得特别小气,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开车到华南海鲜市场去买菜,为几毛钱也要砍价,这样下来,成本降低近20%。”他说。
目前,道能“幸福食堂”武汉已有7家,仅彭刘杨社区和电力新村社区勉强实现盈亏平衡,其余全靠曾少峰从自家生意中“输血”。
公办民营,四成靠政府补贴
调查地点:江汉区“银龄食堂”
“江汉区12个街道中,有9个街道开办了‘银龄食堂’。满春街、花楼水塔街、民意街,人气最旺,每顿饭约100人来用餐。”江汉区民政局副局长黄利民说,江汉区“银龄食堂”主要采取公办民营形式,由街道老年活动中心提供场地,社会组织负责运营,财政予以一定补贴。“银龄食堂”的诞生完全出自“民心所向”。黄利民介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空巢老人三餐都以面条、馒头果腹,生活质量差,老人幸福感不高,子女也不放心。”
近两年来,江汉区加大投入力度,首先对街道一级建立“银龄食堂”予以财政补贴,确保食堂顺利运营。“开办老年食堂,需要挑战老人的消费观。不少老人宁愿在家里随便吃点,也不愿花钱到外面吃。我们通过财政补贴,希望起到示范作用,培养老人花钱吃好的意识。”黄利民说。
尽管有财政补贴,在部分街道,“银龄食堂”并没有预期中的火爆。“满春街、花楼水塔街等地之所以人多,关键在于整合了为老人服务的资源。”江汉区民政局老龄办一位负责人介绍,除餐饮服务外,满春街老年活动中心还拓展了品茗、图书馆、医疗康复等多项服务,花楼水塔街成立了“社区帮帮团”“相伴晚情邻里驿站”,为老人提供上门修小家电、缝补等服务。老人用餐之余,还能享受到多方位服务,老有所乐。
目前,各“银龄食堂”根据实际情况,分别提供三餐或早中餐服务,原则上辖区60岁以上老人均可前往用餐。街道对困难老人实行全额补贴,其他人员实行差额补贴。
据估算,政府补贴至少占食堂收益四成以上。仅去年一年,江汉区对“银龄食堂”财政补贴240万余元。“今后,老年食堂数量会越来越多,服务对象将越来越广,如果继续靠财政补贴,不可长久。”黄利民说,未来,江汉区将通过打造“互联网+”养老平台,建立起科学的老年餐饮服务体系,进一步降低成本,为更多老人提供有针对性的用餐服务。
三年筹备,老年食堂未落地
探访地:武昌水岸星城社区
2014年起,武昌水岸星城社区便开始筹划建立老年食堂,满足社区老人用餐需求。然而,这一项目近日已告终止,原计划食堂用地被重新规划,投入其他公益项目。
“我们为老年食堂投入了几十万元,蒸饭盒、橱柜、货架、餐桌等都已备齐,现在用不上了。”水岸星城物业负责人惋惜地说。
项目流产,有内因,也有外因。“开办食堂的消息传出后,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该负责人介绍,反对理由是担心炒菜的油烟会带来污染,影响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在场地和寻找运营方上,也遇到困难。因为前期场地的设计不是用来做餐饮,重新改建,消防方面面临挑战。此外,餐饮业不看好老年市场,不少企业倾向于做高端酒店,这显然违背了我们的初衷。经过多方谈判后,我们最终决定放弃这一项目。”
老年食堂落地生根,如何好事办好?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要创新老年餐饮的运营与管理模式,结合养老康复、护理,走“打包服务”路径。同时,基层政府也应进行资源整合和政策整合,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扩大老年食堂覆盖面。
(作者: 编辑:瞿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