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部传出消息,广汽集团已审议通过了《关于转让本田(中国)25%股权及广汽本田收购重组本田(中国)方案的议案》,批准广汽本田收购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100%股权,项目计划总投资12.06亿元。
广汽本田向《国际金融报》记者确认了这一消息, “这事关股东层面,暂时不方便透露。”
本田(中国)公关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着眼于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的未来发展,Honda正在与合资伙伴商议相关事宜,但具体内容尚不便公布。”
来自企查查的信息显示,本田汽车(中国)是由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及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其持股比例分别为55%、25%、10%和10%。
如果该重组项目顺利完成,那么本田汽车(中国)将由广汽本田100%控股。
欲扭转本田汽车(中国)尴尬局面
在这一消息传出后,行业内不少人出现了错判,以为广汽本田收购的是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在中国的独资公司本田(中国),但是实际上是本田汽车(中国)。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本田汽车(中国)在行业内并不知名。
相关资料显示,2003年9月本田汽车(中国)是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拉拢在华合作伙伴广汽集团、东风集团合资成立的出口汽车生产公司,主要面向欧洲市场,出口的国家达21个。本田汽车(中国)设计产能达5万辆,其原本计划充分利用本田汽车在中国本土的零部件供应链及廉价的劳动力,以更经济的方式直接向欧洲市场销售车型,并不面向中国市场。
来自欧洲汽车制造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份本田汽车在欧洲市场销量仅13.09万辆,同比下降11.9%,市场份额也下降到0.9%。本田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发展并不理想。
而在去年12月27日,本田汽车(中国)在举办一场庆祝仪式,其总经理一濑新表示:“经过11年的岁月,累计生产满30万台的成果……面向2017年18000台的生产。”
虽然这是一场庆祝仪式,但也透露出两个关键信息:首先,本田汽车(中国)的产能从未完全使用;其次,本田汽车(中国)的产量浮动性很大。并且,在2017年本田汽车(中国)再也没有公布过实际产销量。
相对本田汽车在华另外两家合资公司相比,本田汽车(中国)产量浮动的情况让本田汽车不得不重新考虑它的定位,这也对应着本田(中国)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达的看法。
为什么是广汽本田
既然要重新处置本田汽车(中国),那为什么是由广汽本田出手。
《每日汽车》新闻网主编石劼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当前广汽本田的产能并不充裕,这可能是促使广汽本田收购本田汽车(中国)的重要原因。
来自全国乘联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广汽本田的销量达64万辆,同比增长12.9%。与此同时,广汽本田在华三家工厂的总产能为72万辆。如果广汽本田2018年保持同样的增长速度,那三大工厂的产能并不能满足广汽本田当前的需求。而新建工厂又需要较长的周期,未能能跟上广汽本田当前的发展节奏,不如直接利用本田汽车(中国)的现有产能。
此外,本田汽车(中国)主要生产的车型为JAZZ,其国产车型为飞度,由广汽本田负责生产,如果由广汽本田接受本田汽车(中国),可以直接使用其工厂,并不需要对生产线进行较大程度改造。
在资金层面,广汽集团批准的“议案”显示,该项目计划投资12.06亿元。据广汽集团发布的本年财报显示,广汽集团持有广汽本田50%的股份,其半年期的投资收益为16.43亿元。按此计算,仅1-6月份,广汽本田的利润就达到32.86亿元,完全可以自主实现对本田汽车(中国)的收购项目。
东风汽车集团出局
这个“议案”还透露出另一个信息,东风汽车集团将完全从本田汽车(中国)中撤出资金。从本田(中国)方便透露的消息来看,“Honda正在与合资伙伴商议相关事宜”,但是东风汽车集团交易出其股权已成定局。
从现在的局势来看,因为借助SUV市场的“东风”,东风汽车集团旗下东风本田也出现了生产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但是东风本田已经通过了与神龙汽车公司的产能交易,在武汉就地解决产能不足的不问题,不用拉长供应链运输时间和距离到广州生产。
行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本田中国本身就没有很大价值,出口业绩一直浮动比较明显。”对于庞大的东风集团来说,本田汽车(中国)更像是“鸡肋”,不如借着广汽本田收购新产能项目卖出一个好价钱。
(国际金融报记者 张力克)
(作者:余宽宏)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