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无人工厂”冲击波(上):机器换人,人去哪儿

发布时间:2017-12-22 10:50:54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黄璐 通讯员 魏微 周燕琼

  无人工厂,无人驾驶,无人超市……

  人工智能扑面而来,一个个新词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撞击我们的思维。

  随着人工智能向各行各业渗透,传统制造业也加速升级。工厂里,“机器换人”热潮涌动,一台台功能强大的工业机器人走进工厂车间,替代工人完成工作。

  机器人来了,现代工厂还需要工人吗?

  机器人来了,工人走向何方?

  带着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无人工厂”,探寻答案。

  自动化率飙升“无人工厂”风起云涌

  汽车制造曾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机器人的加入,让汽车工厂模样大变样。

  在武汉神龙汽车三厂,890多名产业工人与近300台机器人成了亲密“同事”。在该公司的冲压、焊装、涂装三大车间,都可看到机器人忙碌的身影。

  12月1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该厂冲压车间看到,整个生产过程不需要人工,全部由机器人和冲压机“搭档”完成。

  同样,在焊装车间,240多台机器人在焊装线上24小时运转。只见它们挥舞焊枪,自动将一块块顶盖、地板、车门等零部件“拼成”驾驶室雏形,误差控制在0.03毫米之内。

  工人对机器人早已非常熟悉,武汉神龙三厂焊装车间维修工段经理王勤说,该厂2013年引入机器人,自动化率达72%,明年自动化率将达到85%。目前,焊装车间290名工人,分成3班,主要是“陪着”机器人干机器人不方便干的“小活”。

  在位于咸宁高新区的湖北奥瑞金包装公司生产厂房里,也几乎看不到工人。

  3条350米长的生产线飞速运转,经过冲杯、拉伸、清洗、彩印等工序后,1分钟可生产3000个易拉罐。

  自动化生产给企业带来了“福利”:单位时间内用更少的人生产更多的产品。湖北奥瑞金包装公司总经理于仙超介绍,公司加大自动化生产投入,基本实现自动化无人生产,其产品被红牛、雀巢、伊利等知名企业选用,预计实现年产值12.5亿元。

  通过智能优化控制,湖北三宁化工生产己内酰胺装置,可达到无人干预的生产模式,每套装置每年可带来200万元经济效益。

  6月,武汉大学发起的《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制造业员工工资在过去十年已翻番,中国人工成本是东南亚的四五倍。负责该项调查的武大教授程虹表示,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智能设备的研发和维修成本的降低,“无人工厂”将为企业带来更为长久的经济效益。

  “

  机器换人”非简单替代追求人机互动和平衡

  “机器换人”,人会失业吗?

  走进京东武汉亚洲一号仓储物流中心,所见所闻令人震撼:2000平方米的分拣区,分拣机器人把来自全国各地的包裹,分拣到客户所在的站点去;通过二维码,这些机器人能准确地识别自己的路径,准确率达100%。

  京东集团X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在武汉投入的“无人仓”,机器人拣选速度可达3600次/小时,相当于传统人工拣选的5倍至6倍。在存储、效率和准确操作上,智能设备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原来每天20万件包裹处理量,需要近800个员工,现在只需要几十个设备技术员工就够了。

  多出的员工,去哪了?“机器取代了旧工种,但也诞生了操作机器的新工种,新工种的工作环境往往要好于旧工种。”京东集团X事业部该负责人说,虽然很多工作不需要人力去完成,但随着大批机器人的应用,如何让这些机器人更安全、有效地工作,会产生大量新岗位。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从英国1871年以来140多年的就业数据看,新技术创造的就业岗位比毁灭的要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实地调查也发现,新岗位正不断涌现。比如,在三宁化工,一些机器装配完后的检验工作需要由人工来做。而且,每个生产线需要配备组长,负责对机器人进行操控和维护,并能应对生产线上的简单故障。在京东,飞服师就是一个全新工种,负责无人机的相关工作。“‘机器换人’不是简单的谁替代谁的问题,我们追求的是一种人与机器之间的有机互动与平衡。”三宁化工智能工厂推进办公室主任杨文华说,所有的价值都是人类创造的,某个生产环节可能无人,但其背后同样需要程序设计、管理、维护等环节,仍是需要人去参与。

  加强培训完善社保让“机器换人”更有温度

  “机器换人,能将工人从艰苦危险的岗位中解放出来。”宜昌富升化工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房爱华说,危险、艰苦的岗位一直是困扰化工企业的一个难题,不仅招人难,留人更难。机器人的出现破解难题,让人能在更安全的环境中工作。

  富升化工的案例说明,人工智能正在造福人类,但被机器换下来的人,他们有能力拥抱新未来吗?

  过去,铸造行业都是传统工艺,劳动密集、又脏又累。宜昌奥力铸造董事长简开贵说,2008年开始,企业陆续投入2亿元实施智能化改造,铸造车间自动化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打磨机器人也于2013年上线,车间工人从20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生产效率和品质却大幅提升,产品供不应求。

  简开贵说,企业在实现智能化改造的同时,也为员工去留提出了两套方案:一是将被替换下来的员工安排到新增生产线上;二是让员工再培训,掌握与机器协作的新技能,“我们不会裁员,企业可用现有人力资源扩大再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在奥力铸造精密加工车间,51岁的张华正熟练操作一台机器,打磨机器人摇臂和底座。去年,公司引进精密加工设备,张华明显感到力不从心。随后,公司安排他到上海进行3个月的新技能培训。很快,他适应了新岗位:“从前靠力气吃饭,现在靠脑子。”

  目前,京东也已开始对仓储人员、配送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转型。

  对此,专家提醒,创新转型总会提出新课题,让部分社会成员经历阵痛。面对“机器换人”,面对澎湃而来的新一轮产业升级,政府部门、工会组织要加强培训、社保、职介、引导等工作,努力探索一条更有温度、更具社会包容性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