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健康新闻

武汉儿科医生出现“用工荒” 输液成了“流水线”

发布时间:2013-09-03 08:22:48来源:SRC-196

  文/记者祁燕 武叶 通讯员涂晓晨 田娟 韩悦 图/记者胡伟鸣

  在儿童医院,输液成了“流水线”。

  家长在市儿童医院扎堆就诊。

  “金眼科,银外科,千万别干小儿科。”武汉市第五医院党委书记李明红昨慨叹,医学界早年流传过这么一句调侃,而在现实中,儿科的困境更甚。医院每年招儿科大夫,总是招不满,去年她还远赴大连求才,却在招聘会上坐了几天冷板凳,求职者熙熙攘攘,就是没人向他们投简历。

  连日来,记者探访发现,一方面孩子看病难,专科医院挤破头;另一方面综合医院儿科普遍萎缩,青黄不接。业内人士分析,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孩子看病可能越来越难。

  专家号挤破头

  家长4点起床“抢号”

  8月30日早上7点30分,武汉市儿童医院门诊大厅,挂号窗前家长聚集,而专家门诊候诊区,早已座无虚席。

  吴先生的宝宝出生47天,小脸全是湿疹,为了挂上皮肤科黄美莲的专家号,他请假跑了两趟医院才预约上。

  8点15分,挂号长龙已蜿蜒至大厅门口。江夏徐阿姨7个月大的孙女持续高烧,在当地医院没看好,一家人4点就起床,6点赶到医院。分工协作,负责抢号的孩子爸爸好不容易挂到14号。待医生开出住院单,他们一询问,才发现要等好几天的床。

  上午10点,同济医院儿科门诊人潮涌动,儿科专家号已告罄。不少来迟的患儿家属,只得预约下午专家号,或改挂普通号。

  数据显示,武汉市儿童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量近年来一直以10%的年平均增长率递增,高峰期一天竟逾4000人次。而同济医院儿科日门诊量超1000人次,约占全院总量的1/10。

  与此同时,武汉市中心医院、市六医院、省新华医院、汉口医院等综合性医院,却没有儿科病房,门诊仅两三名医生,遇到疑难急症需住院只能请家长移步他院。儿科需求量如此之大,为何他们甘于退让?

  高风险、低收入

  全国儿科医生缺口至少20万

  “儿科医生压力大、收入低、招人难、留人也难。”市第五医院党委书记李明红一语道破。

  1985年,武汉市五医院开设儿科,当时人手充足,秩序井然。后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空前膨胀,医护人员的压力也骤然上升。“比如说,毛毛血管特别细,年轻护士一针没找准,很可能遭到一群家属的责难。”从业30年的五医院儿科主任李晓慧坦言,儿科门诊是典型的“零容忍”,一点失误都不能有。

  成人看病分科较细,孩子来了啥病都是儿科,因此技术门槛较高;此外很要耐性,因为给家长讲病情时往往是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拨拨地来。

  与此同时,医生收入和门诊量、诊疗质量及事故率等挂钩,儿科检查项目少、用药少、费用低、风险高,成了最吃力不讨好的科室,渐渐被综合医院舍弃。

  2002年,武汉市综合医院儿科迅速萎缩,关于是否撤销儿科的讨论,也在五医院紧张进行,考虑到汉阳区大医院不多,最终予以保留。如今,该科一共8名医生,只有2人年龄在30岁以下,人员严重老龄化,科主任李晓慧早已过了退休年龄,不得不“超期服役”。

  李晓慧说,门诊上午安排两名医生,下午一名,一天要看100多个号,此外住院部常年加床,加班是家常便饭。因为无暇照顾家人,她很歉疚,如今年过六旬,精力不济。她想换个轻松点的岗位,考虑到儿科人员紧缺,院领导不得不狠心拒绝了她的要求。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会长朱宗涵说,2008年全国共有儿科医生6.17万人,但0-14岁的儿童却有2.3亿,每千儿童医生配比为0.26,是美国的1/6;这意味着,每个儿科医生要照顾近4000名儿童。按美国标准,我国至少还缺20多万儿科医生。

  据武汉市卫计委统计,去年武汉市儿科门诊人次366.7万,占全市门诊总量的7.95%;与之相对应的,是儿科拥有病床总数仅2468张,占全市总床位数的3.97%。我市医疗机构设置儿科共有133家,儿科执业医师数为1019人。

  亲历儿科“滑铁卢”

  老主任心忧人才断档

  1980年走上儿科岗位的方俊明,不会预料到这份她无比热爱的工作,如今让她这么失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武汉市中心医院儿科正是鼎盛时期,有50余名医护人员,两层楼55张病床常常爆满,大批家长慕名前来排队就医。1994年,公费医疗改革,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在该院的子女统筹被突然取消,该院儿科的命运也急转直下,患者流失。

  2001年,该院取消儿科病房,为挤满病人的内科腾地;4年后,又率先在全市撤掉儿科门诊,舆论一片哗然。而与此同时,许多儿科医生也被分流到内科,时任中心医院儿科主任的方俊明也不例外。

  后来虽然该院又恢复了儿科门诊,可投入不足,待遇有限,难以留住年轻的儿科大夫。2010年元月,方俊明被调回儿科。

  今年57岁的方俊明如今已被延聘两年,她和一位同龄搭档在杨汊湖分院每天坐诊。刚来时,连续几晚无人问津,经她们坚守,人气看涨,仅儿科每月门诊破千。

  然而,这些改变并不能使她释然。当年,她一手培养起来的儿科医生相继转入别科,儿科人才梯队已经断档。

  “如果管理层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给予政策扶持,以后谁来给孩子看病?”方医生语气凝重。

  专业调整、生源减少

  儿科第一志愿降到1%

  目前,我国专科医生的培养模式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经3年住院医师培训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考核合格后成为普通专科医生。

  “有两个数据很说明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副院长季湘年教授昨介绍,这就是第一志愿报儿科的医学研究生人数和参加儿科住院医师培训的人数。前者反映医学生当儿科医生的初衷,后者则可反映实际选择当儿科医生的数据。

  经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至今,报考该院儿科第一志愿的硕、博研究生正逐年下降,今年儿科第一志愿仅5人;所占比例仅1.16%(见附表)。

  同时,作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协和医院从2007年到2011年间,接受来自深圳、四川、湖北等地117位学员,竟无一人选择儿科;直到2012年,招收的98位培训者中,也仅3人参加儿科住院医师培训。

  事情的拐点出现在1998年,教育部决定停办儿科本科教育。从此,儿科医生的补充主要源自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住院医师培训和少数儿科医学研究生。

  季湘年分析,由于儿科医学专业人才缺少补充,加上儿科医生责任大、压力大、风险高、待遇低,许多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不愿当儿科医生,导致我国儿科医生成为稀缺资源。

  增加床位、协作发力

  主管部门呼吁转变观念

  对此,武汉市卫计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彭厚鹏表示,解决儿童看病难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儿科医生数量不足问题。他认为,国家应鼓励部分高校大力培养儿科医学专业人才,对立志成为儿科医生的大学生、研究生给予学费减免等激励政策。

  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许多综合性医院迫于无奈,不断压缩甚至取消了儿科床位,造成患儿住院十分困难;但是,要使综合性医院恢复或增加儿科床位难度也很大。比较可行的是在条件较好的妇幼保健院增加儿科床位,有助于儿童保健与临床的结合。

  各地已着手提升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我省今年对60家妇幼保健院加挂了儿童医院牌子,发展儿科;省妇幼保健院光谷分院已开工奠基,占地230亩,床位2000张;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计划投资10个多亿,扩大业务面积13万平米,增加床位近1000张。

  应大力发展社区儿科,鼓励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建立儿童疾病防治联合体,分流患儿就医。

  当然,缓解儿童看病难,家长也应转变观念,常见病、多发病就近治疗。

  彭厚鹏说,在同一所综合性医院,儿科医生的收入较低是很现实的问题。医院进行科室成本核算时,也要兼顾社会效益。不能简单地以医疗服务收入多少决定医务人员劳动报酬多少,这样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