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到达洪湖后,科考人员立刻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图为:为便于观察江面,科考人员专门做了一张高椅
楚天金报讯 本报特派记者刘辉发自洪湖
11日下午,两条满载各种现代化探测仪器的考察船陆续从中科院水生所码头起航,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活动正式启动。两天的科考下来,中国科考队称目测均未发现江豚。然而,洪湖白鳍豚国家自然保护区副主任郭立鹤透露,去年8月,洪湖渔民曾在螺山船闸附近发现一头疑似白鳍豚。
两日目测暂未发现江豚
11日,两艘科考船从武汉起航。40名科考人员将用7周时间对长江宜昌到上海江段,包括洞庭湖、鄱阳湖进行考察,寻找长江淡水豚踪迹。这是自“2006年长江豚类考察”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以来,首次针对江豚的全面科考。
昨日下午4时左右,科考船停靠在洪湖市渔政码头。已经连续工作了9个小时的科考人员并未放松,他们立刻分工对这两天的考察数据进行分析。“从这两天目视观察的结果来看,暂时未发现江豚的踪影。”考察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副研究员王克雄遗憾地对记者说,这两日天气晴朗,江面可视范围达到3000米,仍一无所获。
本次科考,使用目测方法和声学信标收集江豚的声音信号,两者结合使用,以评估长江江豚的种群状况。王克雄说,近年来由于非法渔业、疯狂采沙、水污染、密集的航运等原因,江豚的食物减少,栖息空间进一步缩减,江豚的种群数量和整个生态环境都不容乐观。根据近六年的各种科考结果及标本资料测算,江豚种群数量以平均每年6.4%的速度在减少,数量可能在1000到1200头之间,不过这次科考的结果也许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少。
洪湖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主任郭立鹤告诉记者,12日下午2时40分,保护区工作人员在簰州湾水域发现2头江豚。遗憾的是,科考船刚刚离开此处,与江豚“擦肩而过”。
白鳍豚或许并未绝种
2006年11月6日到12月13日,为了对长江豚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一个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瑞士、日本、德国6个国家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考察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活动,这是十几年来,国内首次开展大规模的长江淡水豚考察。经过6国专家39天、航行3400公里的艰难搜寻,考察队没有发现“长江女神”白鳍豚的影踪,随后,中科院水生所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至今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又发现了白鳍豚。
同样令人痛心的是,从宜昌至上海1667公里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江段中,仅发现江豚700-900头。考察专家们估计,长江江豚的数量约有1200-1400头,只相当于1991年种群数量的一半,种群下降的速度也十分惊人。
此次科考,科考人员还有一项“秘密任务”,那就是寻找白鳍豚。科考船上有一个系统专门采集白鳍豚的信号,考察船也将对其进行一定时段的定点观察。“事实上,去年8月,我们的渔民曾发现一头疑似白鳍豚。”洪湖白鳍豚保护区副主任郭立鹤说。他告诉记者,当时疑似白鳍豚出现的地方位于洪湖螺山船闸附近。一对父子正在捕鱼作业,偶然发现了这头豚。
洪湖保护区曾是江豚出现最活跃的水域,渔民对江豚已司空见惯。当他们发现这头豚跟以往看到的江豚很不一样的时候,立刻向保护区工作人员进行了汇报。郭立鹤称,“通过渔民对豚外形的描述,我敢肯定他们看到的是白鳍豚。”据介绍,白鳍豚和江豚都属于鲸类哺乳动物,但两者有很大区别。白鳍豚吻宽细长,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江豚吻较短阔,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头部钝圆,额部隆起稍向前凸起,无脊鳍。“遗憾的是,当时未能留下影像资料,因此无法证明白鳍豚还存活于世。”郭立鹤不无遗憾地说。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