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科教新闻

人才梦强校梦——武汉科技大学人才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13-05-24 12:06:36来源:SRC-13

  荆楚网讯(通讯员程毓)2013年4月,武汉科技大学公开对外发布招聘信息:“年薪百万,招聘首席研究员。”去年,该校被评为湖北省人才工作“十强高校”。该校历来重视人才工作,“十一五”以来,更是把人才战略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战略,不断追寻人才梦,逐步实现强校梦。

  不拘一格降人才

  仅仅两年,从“讲师”晋升为“教授”。这个“神话”是武科大和化工学院的韩军共同创造的。

  2007年韩军从日本博士后出站来到武科大,一年多时间,一系列科研成果让他崭露头角。然而,讲师身份成为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拦路石”。学校职称领导小组集体拍板:“走特殊评审!”

  “特殊评审”意味着为他一个人专门组织职称评审,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相当难。当时的韩军工作年限、任职时间不足两年。一般人从讲师到教授至少10年。

  学校领导、学院领导、人事处的老师,上上下下十多人,无数次地跑省人社厅汇报,争取支持,指导他数十次的修改评审材料,专程聘请5位专家来校实地考察评审。忙碌了整整半年,2009年他晋升为教授。

  学校的开明使韩军如虎添翼,他的成果不断涌现,两年发表8篇论文,均被三大检索收录,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十多项,2010年聘为“楚天学子”,随后获得国家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此项目全省每年仅获批5、6人。韩军感动地说:“在武科大,我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展现。”

  “只要条件具备,我们想方设法地为老师们争取各项政策。” 分管人事工作的副校长顾杰说。对引进的海归人才,学校积极为他们争取“绿色通道”晋升职称;对学术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学校“破格”提拔提职。

  放眼全球揽人才

  何谓大学?有大师之谓也。有名师,才有名校,名师是高水平大学的灵魂。

  为了做到有序引进、高层次引进,该校人事处每年对全校的引进人才需求进行摸底,并专门制作精美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简介》,图文并茂地介绍学校、重点科研基地、岗位设置和相关待遇。

  这本册子数次“漂洋过海”,足迹遍及五大洲。只要有老师出国,人事处就拜托他们带上宣传册,老师们走到哪,把人才引进工作宣传到哪。

  武科大放眼全球抛出“橄榄枝”。近四年,该校领导亲自带队,先后赴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2国,走进30多所海外名校、科研院所,宣讲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面对面盛情邀请高层次人才加盟。

  “我被武科大的诚意深深打动!”梁峰教授说。从美国亚利桑那州博士后出站后,他留在纽约工作。2012年3月,党委书记刘华才随同湖北省人才中心海外招聘团来到美国,当面将“香涛学者”的聘书交到他的手上:“我代表学校诚挚地邀请你!”一直犹豫不决的他,被这一举动深深感动,处理好在美的事宜后,毅然来到我校工作。

  英国剑桥大学首席科学家、美国华盛本大学知名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终身教授、乌克兰功勋发明家等20多位专家受聘武汉科技大学。其中,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C. A.Floudas、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Peter Damian Hodgson等先后入选“千人”,我校“千人”数量居全省高校前列。

  目前,该校14个学院有11个学院拥有了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他们带领研究团队在国际科学前沿从事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不惜重金聘人才

  众所周知,近十年武科大负债10多个亿,办公经费年年削减,但人才引进和科研投入却累计超过3个亿,连续5年每年投入不少于4000万。

  “该省的要省,但不能省人才建设费。”孔建益校长说,“机遇稍纵即逝,我们必须抓住现在的大好时机。”

  为了储备人才,学校于2007年设置了“香涛学者”岗位,张海军、柴利等先后被引进,学校给每年8万岗贴,科研启动费20万,科研配套经费90万。现在两人均成功申报为“楚天学者”。

  “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给每年30万岗贴,学校还专门提供20万科研启动费,80万科研配套费。仅2013年学校给7位全职“楚天学者”的科研配套费就将达400多万。

  “学校着眼未来,积极引进人才,可是下了真功夫,花了大力气。”国际钢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开明说。他牵线引进的澳大利亚工程院、澳大利亚联邦研究院“两院院士”Peter Damian Hodgson,学校积极为其申报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人才,获得了中央财政给予的100万人民币的一次性补助和500万人民币的科研补助经费,学校还提供总额为500万的科研经费。

  为了留住高层次人才,学校打破省里续聘规定,对考核合格的“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实行无条件续聘。“楚天学者”李光强在续聘仪式上激动地说:“学校第三次续聘我,不努力工作对不住学校。”

  学校肯花“重金”,也注重“细节”。对于特殊岗位的高层次人才,学校一次性拨给2万办公经费,每人每年给3万助手津贴,以解决他们工作之中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专心致力于研究工作。

  “这样做,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该校原人事处长郑丹凤说。

  搭好平台用人才

  刚刚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楚天学者”张华教授,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深有感触地说:“是学校给了我平台,才有了我现在的成绩。”

  2008年她向学校提出建立研究中心,该校党委书记刘华才和校长孔建益马上表示同意。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学校腾出办公场地,下拨40万专项经费,“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科技研究中心”挂牌了。

  该中心整合学校优势资源,打造了一支省级优秀中青年创新科研团队,受资助青年教师发表科技论文85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使武科大绿色制造研究在国内领先,处世界一流。

  搭好平台,人尽其用。英国艾克塞特大学首席教授张少伟, 2004年受聘为武科大“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落户我校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带领团队开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研究,2011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

  英国“两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日本钢铁协会会长等15位国际一流学者专家,受聘国际钢铁研究院,着眼国际钢铁技术前沿,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培养国际化科研人才,1人入选“千人”,2人入选“百人”。

  “我就是看中了这里的科研平台,可以多做点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在受聘 “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研究院名誉院长时说。现在,该校拥有了8位“双聘院士”。

  该校还与企业共建 10多个研究所和实验室,聘请20多位企业教授级高工老总为“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多家企业的近百名教授级高工为“兼职教授”,联手破解行业、企业技术难题。

  “我校人才建设已凸显结构优质化、水平高端化、年龄梯度化、队伍协同化的良好态势!”该校人事处长幸福堂说。

  人才兴,则学校兴;人才强,则学校强。

  因为有梦,未来展现在我们的前方,出奇的美好;因为寻梦,旅程在我们的足下,一路芬芳。

  梦的彼岸,花儿已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