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氧传感芯片生产设备
图为:氧传感器及其芯片
楚天金报讯 文图/本报记者解鸿震 通讯员罗帅 孙晶
开栏语
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的麻花,依然香脆可口;自动的洗菜机,洗过的虾子依旧活蹦乱跳;自主研发的汽车尾气检测芯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在武汉有不少民间高人,凭着爱好与痴迷,研发出诸多发明专利。他们或自己创业,或专利转让,只为实现发明成果的价值。但资金短缺、谈判遇阻,让专利转化的路走得格外艰难。
今日起,本报特辟专栏“发明牛人故事汇”,选取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离老百姓生活较近的专利项目,聚焦发明人刻苦研发和交易转化背后的艰辛,同时,希望能有相关企业或投资机构,慧眼识“宝”,促成合作。
汽车排气管尾气能够达标,是因为汽车发动机上带有一个控制排气污染的氧传感器。随着汽车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原有的一代管式氧传感器,逐步被二代片式氧传感器取代。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谢光远与其团队自主研发的片式氧传感器,打破了当前该市场被德、日、美公司垄断的现状。
国内首创新一代氧传感器
谢光远所研发的片式氧传感器,核心部件是平板式芯片。芯片就像试纸一样,一旦检测出燃油燃烧不充分,就会通过行车电脑,反馈控制发动机,然后通过三元催化,从而把尾气污染降到最低。芯片的关键材料是一种高级耐火、耐腐蚀和氧离子导电的材料氧化锆。
早在求学阶段,谢光远就在研究氧化锆的制备方法。直到2006年,谢光远终于试制出氧化锆的最佳制备方法。自主配料生产的氧化锆,成本比进口货低很多,这也给了谢光远研发片式氧传感器及其芯片的动力。
克服了资金短缺的问题,2009年,谢光远的片式氧传感器研制成功,2011年获得国家专利。
当时,国内二代片式氧传感器市场均被德国、日本和美国公司所垄断。国内虽有几十家氧传感器生产企业,但以即将淘汰的第一代产品管式氧传感器为主,且主要占据售后市场。国内试图进军片式氧传感器的企业,都仍处于研制阶段。
全国“寻亲”路一波三折
为了推广生产自己的研发成果,谢光远四处“寻亲”。他先后拜访了武汉本土几家汽车配套企业,但都无果而终。之后,谢光远把目标瞄准在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传感器生产企业。
在寻找过程中,广东一家制鞋公司正逢转型,双方一拍即合。产品很快生产出来,主要性能达标,仅其他指标还需改善。然而,理念差异,加之后续资金投入未到位,谢光远这门“亲事”也散了。
不久,江苏一家公司相中了谢光远的专利,投产首月,就生产了1000套。同时,十堰的芯片基地也建立起来。经过市场检验,产品越做越精良,从品相到性能,可与进口产品媲美,而供货价仅为进口产品的一半。
今年2月,江苏镇江一家公司也与谢光远达成合作,实现量产。从5月份开始,片式氧传感器月产量达到1.5万套。而市场的认可,让谢光远对自己的专利产品信心更足。
市场前景看好 年销售额或达十亿
为了使专利实现更大价值,目前,谢光远已开始寻觅风投公司,希望把现有合作企业做得更大。
记者从谢光远精美的创投合作意向书上看到,从成本核算,到盈利模式,再到具体的资金需求量,算得一清二楚。
以100万套/年的产能为例,芯片设备需投资350万元,组装设备投资150万元,检测设备80万元,流动资金150万元,总体资金需求800万-1000万元。若扩大到300万套至500万套产能,可望达到5亿-10亿元的年销售额。
据了解,当前我国对汽车尾气排放强制执行国三排放标准,推荐国四标准,而国四标准必须配套片式氧传感器才能实现。而每辆车平均每3年就要换一次氧传感器,可见其市场前景巨大。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