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通讯员粟晓丽)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完善“党报进学生宿舍工作”和“学生党员社区服务计划”,凝练“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法”,总结学生社区中的学生基层党组织运行模式。2月27日,新学期伊始,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负责人即研究布置如何在大学生中推进“党旗领航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依靠共产党自己力量建设起来的一所高校,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该校党委十分注重通过建设、发挥大学生思政工作品牌来汇聚青年学子,加强育人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校30余年与时俱进的探索、创新和实践,已树起了多个大学生思政教育品牌,在该校和全国高校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上世纪80年代,该校实施“第二课堂”,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199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人文讲座、设置相关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出版《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等。以杨叔子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科学家活跃在校园内外,呼吁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培养“有灵魂的人,而非无灵魂的器”。该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成为一面旗帜。
新世纪初,伴随着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校园的侵袭,以及高校扩招、社会舆论生态的改变,华中科技大学响亮地提出了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的思路并付诸实践。其基本工作模式为:本科低年级党支部建在年级,支部书记由辅导员担任;高年级和研究生党支部建在班上、支部成员全部是学生党员。“支部建在班上”获得全国推广。
2005年以来,针对国内外、校内外形势,社会结构及80后、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的深刻变化,华中科技大学加强了探索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系统性、实效性、可持续性。2007年,该校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党旗领航工程”,以“早日站在党旗下”“党旗在我心中”“我为党旗添光彩”三大主题覆盖学生党建工作的全过程,从入党前的教育培养,到入党后的管理、服务与监督,再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实现了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引导功能发挥的“无缝链接”。
近年来,该校坚持推进“党旗领航工程”,将大学生思政工作、党建工作延伸到食堂、宿舍、社区和社会。2010年5月,湖北省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党旗领航工程”获得现场推介。7月,李源潮同志在湖北调研期间,到该校参加学生党员“争做党旗领航手、创先争优实践行”出征仪式。2010年开始,该校再次拓展“党旗领航工程”,开展党报进学生宿舍工作,拿出专项经费为每间本科生宿舍订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党报及其系列报刊,开展读党报、用党报活动。
如今,在“党旗领航工程”的引导下,该校每年大学生新生提交入党申请书超九成;为烈士寻亲、公德长征等活动在全国都产生极大影响力;志愿服务在该校成为一种习惯。该校学子纷纷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接力捐髓救治素昧平生的白血病患者,已有10多人捐髓成功。该校光电信息学院90后大学生冯盘龙,2013年捐髓前体重只有40多公斤,且正在备战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捐髓,他紧急增肥,差点因此弃赛,被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11月1-4日,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在该校举行,来自内地各省市区与港澳地区200多所高校的5000余名选手及带队、观摩师生聚集武汉,该校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志愿服务,3500名大学生志愿者投入赛事,为赛事的顺利举办立下了不可或缺的功劳,他们热情周到的服务获得了广泛点赞。
30多年来,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品牌树立的传承创新中,该校从不“喜新厌旧”,而是力保品牌不成为“快餐”,热闹一阵就褪色耗损或遗忘抛弃,而是努力让品牌常出新举措,保持活力和知名度,让品牌的文化内涵不断延续,影响力持续存在,从而教育一代又一代学子,成为汇聚、凝聚青年学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作者:余宽宏)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