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科教新闻

创业三年获国家专利 王贤江:跌倒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发布时间:2016-03-25 14:54:39来源:SRC-13
  荆楚网讯 通讯员 任丽琼
  
  2016年2月底,王贤江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来的“授予专利权及办理登记手续通知书”,他申报的“一种食用菌木签菌种的制作方法”通过审核。这是王贤江创业三年来收到的最好消息,也坚定了他走“核心技术”这条路的决心。鲜有人知,这个不善言谈精瘦的小伙子在短短的三年里,经历了低谷、狂奔、断尾求生的跌跌撞撞,咽下了许多苦涩。“我不怕跌倒,跌倒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一穷二白”的小伙子想当老板
  
  王贤江是武汉生物工程学院2012届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他在荆州市一家食用菌生产企业做技术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2013年春,他决定给自己打工。在咨询了母校《食用菌栽培学》专业教师姚志伟、食品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罗全等多位老师后,王贤江注册成立了武汉岁岁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食用菌。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们并不支持我创业,更不谈资金帮助。”王贤江的创业是从“一穷二白”开始的,在罗全的帮助下,王贤江在学校附近勉强租下一间闲置毛坯房。尽管艰难,但他“想当老板”的愿望却强烈而执着。“早在学生阶段,创业的冲动就一直萦绕着我。”
  
  “没资金,没项目,谁会给我钱?”王贤江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在母校老师的点拨下,他定下了两个“找钱”的方向:一是为农户做技术培训,自己在企业里就经常培训工人,有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是不用投入资金。二是出售菌种,武汉目前做菌种培育的企业还不多,投入少,场地需要小,竞争也小。
  
  认准目标的王贤江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到了8月,他终于迎来了第一名学员,是熟人介绍,学费还打了折。“不管怎样,总算开张了。”王贤江安慰自己。这是一段艰难的岁月,“最落魄的时候,全身上下外加银行卡,只有100来元”。王贤江常常觉得自己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而每每这时,母校的老师总会为他加油打气,提供一些农业政策知识,讲述培育菌类的应用前景。
  
  这样的逆境,也坚定了王贤江发展自己公司的“核心技术”的决心。“我能够卖的只有技术,现在我卖出去的技术都是老师教的,课本里学的,这些技术不是仅属于我王贤江一个人。我要在商海立足,必须有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专利,这才是我的本钱。”抱定这个目标,王贤江在苦心经营公司的同时,开始不停钻研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王贤江(右)正在为学员讲解食用菌栽培技术(摄影 陈冲)
 
  急于飞奔忽略了“黎明前的黑暗”
  
  通过农户口口相传和网上宣传,到了2014年8月,来“岁岁丰”参加农业培训的学员每月达到了20人左右,而王贤江最大的本事就是把所有学员都变成了客户。“学员学成后都回乡进行菌类生产,他们信任我,在我这里购买菌种,我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咨询,甚至上门服务。”与此同时,他的新技术“木签菌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也有了实质性进展。尤其是“木签菌种”技术克服了传统木签菌种菌丝生长弱,接种后不萌发,不适合批量生产和易感染等缺点。该项技术与传统棉籽壳、木屑菌种相比,可以节省30%至50%菌种成本,节省80%的运输成本和60%的人工开支,发菌周期提前了10至20天。
  
  “终于看见了希望的曙光”,王贤江这样形容这个夏天。他第一时间将喜讯告诉给了关心支持他的母校老师,2014年10月,在母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食品工程系、创业学院的共同推荐和帮助下,王贤江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专利申请书,与此同时,他正式入驻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校内的创业孵化器。
  
  王贤江的新技术产品,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菌种销量直线上升。他透露,2014年暑假的两个月,他仅购买用于育种的雪糕棍就达两吨多。打有“岁岁丰”名字的各类菌种销往江西、山东、新疆等地,以及马来西亚、老挝等国家。他的新技术甚至还吸引了来自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的专家,2015年2月,该院的閔庚鐸博士、朴美艳研究员专程到王贤江的公司调研其发明技术专利的优势及成果转化情况,并对该发明专利给予了高度赞赏和认可,认为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王贤江兴奋地开始拓展自己的新市场,2015年初,他在武汉东西湖租下近6亩土地,新建厂房,开创育种、生产、销售“一条龙”的运营模式。但是快速的扩张和多样化的经营,让王贤江品尝到了苦果。“前进的太快了,急切想接近成功,却忘了‘黎明前的黑暗’。”王贤江回顾近一年“跨步向前”的发展时表示,“人工成本过高,效率低下,最后几乎入不敷出。”10月,他果断放弃土地续租,“斩断”了“一条龙”的格局,回归到了最初的育种加技术培训上来。
 
 
王贤江(右)正在为学员讲解食用菌栽培技术(摄影 陈冲)
 
  寒冬不冷,母校“撑一把创业的腰”
  
  2015年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母校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再次对王贤江敞开了怀抱,在学校临街的晨光创业园,为他免费提供了120余平方米的场地,用于“岁岁丰”办公、培训和菌种培育。除此之外,还免费提供实验设备支持和技术指导,更让王贤江感到贴心的是,学校还为他和员工,及前来培训的学员提供了宿舍,并共享学校其他优质资源。
  
  2015年12月,经母校推荐,王贤江成功入选武汉市2015年度“大学生创业先锋”。而早在2015年8月,也是母校的推荐,“岁岁丰”入选了2015年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
  
  “专利技术才是我的核心竞争力。”王贤江这样总结。愈来愈多的学员前来咨询报名参加培训,1993年出生的小伙子陈中强中专毕业已经三四年,毕业后从事食用菌销售。他所在的公司想做实业,老板专程驱车送他过来培训。陈中强坦言:“老板期望值很高,自己压力较大,不过‘岁岁丰’是我们对比了多家培训公司后选定的,又在大学创业园区,还享受大学的优质资源,绝对信得过。”四川小伙子徐留福来“岁岁丰”学习已经有些日子了,他忍不住称赞王贤江:“王总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我学得也带劲。”
  
  王贤江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来自加拿大、老挝、越南等国家的。“今天我刚发了一批菌种到老挝。”王贤江对这位来自老挝的学员记忆犹新,“30多岁的男子,很精干”。王贤江会根据客户的远近,计算好时间,个性化地发货。“到老挝要过关,所以菌种不能等到‘熟’太狠再发货。”这些外国学员均是华裔,每逢过节,王贤江都会收到他们漂洋过海的祝福。来自加拿大的张晶莹母子是同一期学员,张晶莹懂中文,她既是学员也是儿子的翻译。为了照顾这对爱学习的母子,王贤江时常为她们“开小灶”补课。回国前,张晶莹母子特地送了一瓶从加拿大带过来的红酒给他,以表感谢。
  
  王贤江时常接到学员的报喜电话,每每他都“偷偷乐了”。王贤江认为“做出来是必然,这是别人努力的结果”。当然不是所有学员都是“一次过”,实际操作受影响的因素非常复杂,半夜十一二点接到学员的求助电话也是常事。“一般农户灭菌都在晚上进行,温度上不去等等各种环节都可能出状况。”王贤江也不嫌烦,“他们是我的学员,更是我的客户,客户需要,我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
  
  有了核心技术和优质服务,王贤江的事业逐渐上了轨道,这个月,“岁岁丰”的各项收入近7万元,面对未来,他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