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孝平院士
楚天都市报讯□楚天都市报记者宋效忠通讯员陈鋆冲
“刀尖上的舞者”“在肝脏手术禁区谱写生命奇迹”“厚德至善,大医精诚”……这些,都是人们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陈孝平院士的评价。昨日,他荣获2016年度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
谈及获奖感受,陈孝平院士说:“这对我是莫大的荣誉,也是巨大的鼓舞!这一荣誉,属于我省广大医疗科技工作者,属于我的团队及同事、同行,更归功于各级领导多年来的关心和支持。”他还特别提到他的导师裘法祖教授,“感谢他对我的言传身教。没有他的指导和教育,就没有现在的我。”
【初中只上一年就到农村劳动】
陈孝平是亚太腹腔镜肝切除推广与发展专家委员会主席、亚太肝胆胰协会前任主席、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主席。作为我省目前唯一的医学院士,他的医学成就令人景仰。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初中只上一年就到农村劳动了4年,当时“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上大学”。
1953年6月,陈孝平出生于安徽省阜南县郜台乡。1966年,13岁的他刚上了一年初中,就到农村劳动锻炼。1969年,他在公社医院培训3个月后,被组织安排当赤脚医生。当时他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是随老师到田间地头挖中草药。
1970年6月的一个晚上,组织通知他到县医院体检,说有一个上大学的指标。陈孝平连夜骑自行车赶路35公里,参加了第二天一早的体检。当年8月,连代数、几何都弄不懂的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1970年9月,他前往蚌埠医学院报到。
1973年大学毕业后,陈孝平留在蚌埠医学院工作。6年后,他考取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生。
为何选择武汉医学院?他回忆,当时肝脏手术是大手术,他从未见过,对此非常好奇,而全国只有武汉医学院招肝脏外科专业的研究生。擅长解剖的他,专业课考了第一名,成为裘法祖教授的学生。
【创建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
有一些肝病患者,肝脏的其它功能都好,只有某一项指标不好。以前的治疗方法,是把病肝整体切除,再移植新肝。
陈孝平认为,这种做法不合理。1983年,他在全球率先提出这样的理念:只切除患者部分肝脏,留出空间用于移植近亲健康肝脏。这样,患者正常的肝功能得以保留,不正常的肝功能得到弥补,同时也节省了肝源。
提出理念后,陈孝平立即着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当时没有CT,他通过一台很小的X光机,在狗的身上做实验,第一条狗术后活了60天。而此前采用病肝全部切除后再移植新肝的方法,试验狗最长只活了3天。
1985年4月,陈孝平完成博士论文《狗同种异体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并在武汉国际器官移植学术会议上宣读。这次会议,也是第一次在我国召开的国际器官移植会议。
后来,经过充分论证,陈孝平成功将该技术转化到临床。他治疗过的患者中,包括楚天都市报推出的人物典型、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暴走妈妈”陈玉蓉。
患有重度脂肪肝的陈玉蓉,为了拯救患有先天性肝脏铜代谢缺陷疾病的儿子,每天暴走10公里。7个月后,她的体重由66公斤减至60公斤,脂肪肝也消失了。陈孝平主刀切除了陈玉蓉儿子的部分肝脏,再将陈玉蓉的部分肝脏移植到其儿子的体内。术后7年来,这对母子健康状况良好。
【突破肝脏血流阻断时间限制】
过去的文献认为,人的肝脏血流阻断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但陈孝平发现,有些患者的肝脏血流阻断时间超过了20分钟,可他们仍然活了下来。
于是,他利用兔子做实验,证明兔子的肝脏血流可阻断1小时。原来,文献中的肝脏血流阻断时间,是利用狗做实验得出的结论,而狗的肝脏血管与兔子和人大不一样。
通过临床验证,陈孝平进一步发现,人的肝脏血流阻断30分钟左右,一周后肝功能可恢复正常。
在此基础上,陈孝平创立了三种控制出血技术,解决了肝脏切除手术中的大出血问题。
1994年,他率先在全球有计划地实行巨大肝癌切除术,并提出了“肿瘤大小不是评估能否施行肝切除唯一标准”的理念。
长期以来,大出血一直是导致大肝癌切除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陈孝平的一系列技术创新,让原本风险很大、几乎属于“禁区”的肝脏手术,变成了安全、普及的手术。
【主刀的肝癌患者存活30多年】
从事外科临床和研究工作40多年,陈孝平已亲自实行和指导实行各种肝胆胰手术近2万例,其中肝癌近万例。
孝感患者李月霞,27年前因患严重肝癌,到同济医院治疗。当时不少人认为他不能开刀,只能再活两三个月。但李月霞不甘心,找到该院的高美英教授,高教授向他推荐了刚到同济医院工作、还没什么名气的陈孝平。
陈孝平没有退却,他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和李月霞的病情,切除了李月霞的右肝。如今,李月霞每年到同济医院检查,他也是肝癌手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人之一。
还有一位来自洪湖的肝癌患者,经陈孝平主刀手术后,存活时间比李月霞还长。由于他家在农村,30多年前做完手术后,便与陈孝平失去联系。直到不久前,他带亲戚到同济医院找陈孝平看病,说起往事,陈孝平才知道他仍然健在。
【曾跟实验狗同睡一张手术台】
陈孝平院士对待患者怎么样?他的一位老同事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陈孝平为狗做肝脏移植实验,经常整夜守在手术室,以便遇到紧急状况时及时采取措施,困了就睡在给狗做手术的台上。同事们看到后,指着手术台开玩笑说:“这边是狗睡的,那边睡的是陈孝平。”
一位对狗都这么尽心的医生,可以想见,对患者会是怎样的态度。
据了解,多年来,除了单位规定的早上查房之外,下午和晚上,陈孝平也会到病房查看患者的情况。晚上他常常在办公室写文章到深夜,如果患者出现年轻医生处理不了的情况,可随时找他处理。
即便是出差在外,他也会准时打电话了解病人的情况。出差归来的第一件事,他往往不是直接回家,而是拖着行李箱到病房看望病人。
上世纪90年代初,同济医院肝脏外科还没有重症监护病房,重病号做完手术后,只能住在手术室里观察。陈孝平在手术台旁搭了一张床,晚上睡在那里,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随时抢救治疗。“只有病人安全了,我才能放心离开。”他说。
来自荆门的邓女士,5年前因肝脏长瘤,曾到武汉和北京的多家大医院检查治疗,医生诊断她患有肝癌。后来她找到同济医院,陈孝平一看片子,判断是良性肿瘤,并主刀将其切除。手术第二天查房时,他揭开邓女士身上的纱布仔细检查伤口,还摸了摸伤口旁的肌肉。昨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邓女士激动地说:“像陈院士这么大的专家,对病人却如此细心负责,实在让我深深感动!”
(作者: 编辑:何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