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主流融媒体湖北特色高职行”走进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记者安立 摄
湖北日报网讯 记者安立
67年前,武汉船院师生高喊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奋斗”的口号走进校门;67年后,武汉船院以“立足船舶、服务军工、面向社会”为办学定位,“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创优”为治校方针,为我国工业、国防建设培养输送了7万余名各类人才。
5月24日,“匠心育人高职榜样——全国主流融媒体湖北特色高职行”走进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40家主流媒体编辑记者共同探秘这所“与船为伴”的湖北高职“明星”。
武汉船院连续三年举办唯一涉船类全国技能大赛。大学生记者吴治邦 摄
以技能立身、技能成才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0年,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由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作为中国高职院校的第一批“国家队”,该院曾获得全国高校就业50强、中国职业特色院校、全国十大创新性高职院校等荣誉。
面对高职生源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应该如何与时俱进?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魏少峰介绍,2014年该校提出“扬长教育”,全面“升级”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日常品德、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纳入综合考核,率先在湖北高职院校实行素质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在行为、竞赛、创新、创业上自我横向发展,并采取部分课程学分“相互冲抵”制度,不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因部分文化课弱而获得差评。
“很多类型的教育不一定能成才,但职业教育是可以让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魏少峰坚信:职业教育是技能立身、技能成才的教育。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与船为伴”。大学生记者吴治邦 摄
长久以来,武汉船院坚持“立足船舶、服务军工、面向社会”的服务定位,形成了服务海防安全、海河运输、海洋开发、新型工业化的“三海一工”特色专业体系。如今,学院主动适应行业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双主体”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主动对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国家主干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造船强国”与“造船强省”战略,在船舶、机械、轮机等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新增机器人、3D打印、游轮制造等特色专业,发挥国家示范与行业骨干院校的引领带动作用。
目前,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动力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与电子工程、经济与管理等45个高职专业(含方向),其中国家级精品专业1个、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5个、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防军工专业6个、省重点与教改专业15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3个、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
武汉船院航海技术专业驾驶台综合系统模拟器。大学生记者吴治邦 摄
分层次培养 薪火传英才
“让文化水平程度高的学生吃饱,让起点偏低的学生吃好。”魏少峰告诉记者,经过调研发现,因生源多元化,近几年该校的毕业生成长速度有所下降,“成才周期拉长了”。为此,武汉船院针对性提出分层次培养的“英才工程”,将“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创优”的内涵建设更细化。
秉承“践行工匠精神、传承优良技艺”的精神,结合教学、实训、素质拓展,武汉船院全方面挖掘学生潜力,涌现出了一大批“工匠”型技术人才。该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2014级学生刘茂,凭借过硬的技术,连续两年站在了国际焊接大赛的最高领奖台。
武汉船院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实训室。记者安立 摄
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近代著名造船和兵器专家徐建寅、新四军军工奠基人朱毅、有“中国保尔”之称的兵工专家吴运铎……“与船同行、融学于做”,特色的军工文化定位,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核心价值观,武汉船院有着浓郁的“军工情怀”,从去年与武警部队、海军部队开展轮机工程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定向培养直招士官,人数为210人。据悉,今年还将增加海警士官班。
“把学院建成国家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船舶行业继续教育基地、区域性技能培训与新技术推广基地,成为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魏少峰说,67年薪火传承“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奋斗”的理想没有变,“厚德笃行,致用创新”的校训没有变,武汉船院新时期发展目标在延伸。
接下来三天,40家全国主流融媒体记者还将深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北科技职业学院3所高职院校采访,以报网互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动等方式对活动进行高强度、大容量、全方位进行综合宣传深度报道,在党代会前发出职业教育的湖北声音,展示湖北教育形象,全面反映湖北教育五年发展成就。
(作者: 编辑:陈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