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考古学家:汉族从宋代开始进入“混血”状态

发布时间:2014-04-18 10:52:05来源:SRC-171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近日向记者透露,该中心正在进行的《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中的生物考古学考察》证实,汉民族为多民族融合而来的“混血民族”。本报综合消息

  古代中原汉民

  体质像今天的南方汉族

  朱泓告诉记者,该项目以中原地区出土的人骨材料为研究对象,经过两年多的信息搜集和数据分析发现,中原地区汉族体质特征古今差异明显,并从宋代开始进入“混血”状态。“这两点发现从生物考古学角度证明,汉民族确实为多民族融合而来。”这一研究成果为丰富中国汉民族形成过程中各个古代民族的迁徙和融合模式,以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等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积累了体质人类学方面的科学证据。

  据介绍,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民族与现今当地汉族体质特征差异较大,反而更趋同于今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南方省份汉族。“经过几十个遗址、数以千计的数据测量得出,古中原类型人面部具有‘低面、阔鼻、低眶’的特征,与现代北方汉族面部狭窄而高,鼻宽、眼眶宽度和面部扁平度均为中等形成反差,”朱泓表示,“中原汉民族面部特征的古今差异表明,古代汉民族必然在某些阶段经历过其他民族血统的融入。”

  研究发现,从前秦时期至汉代,中原地区居民均属于古中原类型。但从宋代开始,当地汉族体质特征开始偏离该类型,出现了较大的遗传学距离,显示出更为混合的体质性状。朱泓说,这是因为接受了较多来自其他族群的遗传学因素。

  生物考古学考察

  证实了“一般常识”

  朱泓表示,汉族以古华夏族为主体、由历史上多个民族融合而来,这已是一般常识。但以往的研究多以历史文献记载为基础,脉络形成并不精准。此次依托考古学的考察,汉族为“混血民族”已被证实,意义重大。据介绍,《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中的生物考古学考察》2011年立项,以汉民族形成过程中各地区古代居民及动植物遗存的形态学特征、遗传学形状为研究重点,意在探索各古代民族的迁徙和融合模式。

  相关链接

  汉族因汉王朝得名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至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除中国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

  四大人种

  什么是种族? 种族,即人种,是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群的共同的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群。种族与民族完全不同。种族是根据人们的皮肤颜色、头发的形状和颜色,眼、鼻、唇的形状以及血型等生理、生化性质而划分的。

  民族是根据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状态等特征的人们共同体而划分的。因此,种族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概念,民族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概念。

  根据人种的自然体质特征,生物学家以本质主义方式(即以体质特征为标准)通常将全世界的现代人类划分为四大人种:欧罗巴人种(又称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或欧亚人种)、蒙古人种(又称黄色人种或亚美人种)、尼格罗人种(又称黑色人种或赤道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又称大洋洲人种或棕色人种),俗称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比如,我国五十多个民族基本上都属于蒙古人种,即黄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