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受访专家 杨宗凯
湖北日报讯(记者李思辉 通讯员刘三)“互联网+”,字数不多,解析的空间很大。以往,大家说要借用互联网技术来升级传统产业,最多会说以新的模式改造传统产业,而现在听起来互联网要重新定义和塑造那些传统产业。一些国家也有关于互联网的一些概念,“互联网+”和它们是不是一回事?什么都可以加吗?除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还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注意?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主任、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
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记者:“互联网+”现在很热,美国有“工业互联网”,德国有“工业4.0”,它们是不是一回事?
杨宗凯:“互联网+”的实质是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进而深刻而持续地影响和改变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面: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和消费方式,重塑传统行业产业,创新经济,引导人类进入真正的数字化时代。
中国的“互联网+”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有着共同的技术特质,但同时又拥有东方哲学智慧的融合,更有超越现有提法的广阔内涵。“互联网+”的出现,揭开了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从长期跟随阶段迈向引领全球潮流阶段的序幕,是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互联网+”理念的普及,会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信息技术以及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影响的认识,极大地解放人们的思想,掀起人们拥抱信息技术、开展创新创业的新一轮狂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更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的生产力,为我国新一轮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是我国发展创新经济的重要抓手。
培育起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
记者:“互联网+”行动计划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会有何推动,对增加大学生创业积极性的可预期空间有多大?
杨宗凯:正如我们已经感受到的,百度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微信改变了我们沟通的方式,淘宝、京东等改变了我们购物的方式,3D打印、机器人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众包、众筹正在改变人们的协作方式,创客空间正在为人们搭建全新的创新平台,滴滴打车、Uber等正在改变我们出行的方式,慕课(MOOCs,大规模在线课程)、翻转课堂等正在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量化自我、可穿戴设备正在孕育新的健康、医疗和养老模式,如此等等。
一切都是新的,而这才刚刚开始,正如美国《连线》杂志前主编凯文·凯利所说“……20年后的最伟大产品,现在还没有发明出来……,现在发生的事情根本什么都不算。”“互联网+”的世界,包含着人类改造世界、完善自我的永恒追求,孕育着无限可能和无限的机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互联网+”的业态,是知识密集型的全新业态,急需个性的张扬和群体智慧的迸发,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仅“互联网+”教育来说,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平均每天就有2—3家的创业公司诞生,互联网教育也成为股市领域的热门题材。
谨防为“互联网+”而“+”
记者:现在举国讨论“互联网+”,很多地方和企业都想“借东风”,好像什么东西都可以加,是这样吗?欧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进程较高,有无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杨宗凯:要谨防为“互联网+”而“+”,不要唯技术论、唯概念论。“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产业的直接冲击是重新优化配置既有的生产要素并注入新的生产要素,进而重塑传统行业产业,这将是一个进程,也是需要多方配合的系统工程,我们对此必须保持高度清醒。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个人、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只要坚持应用导向,找准痛点,整合O2O(线上线下),创新服务模式,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就能获得巨大的机遇,以超乎自身想象的方式“飞”起来,当前互联网教育已经在开始起飞。
欧美发达国家在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信息化进程方面确实比我们起步早、进展快,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简单来说可以归结为解放思想、应用导向、整体推进、融合创新四个方面。如上所说,信息化带来的是行业产业的重塑,带来的是变革,营造的是未来,进一步提高对“互联网+”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解放思想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应用导向、整体推进是我们在落地“互联网+”特别值得借鉴的工作思路,以“互联网+”教育为例,美国从一开始就强调如何利用技术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提升教育的质量,同时从国家政策规划、科学研究(如美国的自然科学基金会)、财政投入(美国的整体教育投入达到GDP的7%以上)、企业服务与创新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性地布局和推进,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美国教育的全球竞争力。融合创新是指当前和未来的“互联网+”追求的不是“信息技术+行业产业”的简单电子化模式,我们需要的是全新的数字化模式。
可能带来发展阵痛
记者: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代替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经济进步的引擎。“革命”还不同于革新,所谓“革命”就是对传统的颠覆,这是否会带来一些文化、文明的冲突,怎么去看待它、适应它?
杨宗凯:尽管在客观上我们还无法透视和洞察其具体的影响,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不会带来文化、文明的冲突,反而会助力于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类文明的传承方式,其开放、自由、平等、分享的本质为在更大范围分享、传播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提供便利,已经成为人类进步的加速器和倍增器。
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不会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给我们带来阵痛:其一,信息技术是在重塑、变革现有的传统行业产业,任何的变革都是一次涅槃,是痛苦的重生;其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在早期,会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加大两级分化,可能会给相关地区和国家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能会引起不同层面的冲突;其三,“互联网+”技术的自由、平等、开放、分享的优秀特质可能会被不恰当地、甚至危险地使用,如流言的漫天飞舞、个人自由主义的泛滥、恐怖思潮的散布等等。但从大趋势来看,这些都是信息革命进程中的小插曲,不要无限地放大这些问题,当然也不要漠视它的存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来更好地规范、推进和完善这一轮“革命”进程,造福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开启全新哲学课题
记者:工业时代,水陆空交通、建筑等是经济基础,思维、文化、思想等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今天,“互联网+”思维变成了经济社会进步的基础,这是否会带来一些改变,比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分野的模糊?
杨宗凯:我个人认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哲学基础不会因为“互联网+”思维的出现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将依然是当下和未来我们哲学思考的起点。但是,“互联网+”思维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比如“互联网+”思维正在积极地引导传统行业产业的重塑和新兴服务业态的诞生,由此激发的经济理论突破也层出不穷;又比如在信息技术赋予社会各领域和各层面以更大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当下和未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社会和民众之间的互动,“互联网+”思维也为国家和社会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和新的视角。
“互联网+”还刚开始起步,我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初步。但长期来看,“互联网+”思维对经济基础如何来重塑以及促进上层建筑如何来更好适应、指导当下和未来社会的发展,以及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思维来发展创新经济、构建创新型国家,将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哲学课题,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开展深入的思考、做出睿智的判断和拥有超越当下的哲学智慧。
(作者:杨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