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万众一心,保卫“东方的马德里”——1938,历史在武汉转折

发布时间:2015-06-09 15:45:35来源:SRC-389

  图为:万家岭战役中,我军重机枪阵地向敌发射。(资料图)

  图为:武穴田家镇,浩荡的长江在此陡然转窄,形如咽喉,是当年抗战的要塞,如今是重要码头。(记者 李溪 摄)

  图为:武穴五福寺前后山脉抗战阵亡烈士纪念碑前,学生们常来祭扫。(记者 李溪 摄)

  图为:90岁高龄的抗战老兵王玉林。 (记者 李溪 摄)

  图为:武汉会战形势图。(资料图)

  湖北日报讯 记者 胡弦 通讯员 覃斌

  1938年夏,力挽狂澜的民族使命,落在了武汉的肩膀上。

  彼时,华东重镇相继陷落,侵华日军溯江西上,以第2军、第11军共30万兵力,直指华中腹地,妄图速胜中国。

  武汉,则云集中国的精英力量,成为战时首都。我方部署第5、第9两个战区近110万兵力,沿武汉外围阻击日寇。

  1938年6月,会战爆发,中国军队沿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层层设防,顽强阻击,并在万家岭、田家镇等地予敌以重创。随后,日军疯狂反扑,我军按计划向平汉铁路以西撤退,10月25日撤守武汉。

  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毙伤敌近4万人,被称为“东方的马德里保卫战”。

  经此一战,日寇战力空前消耗,士气低落。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狼烟起,《保卫大武汉》响彻江城

  5月7日,记者拜访了95岁高龄的抗日老兵蓝金安。

  蓝金安,黄陂人,幼年随叔父到汉口读书。1938年,蓝金安18岁,在汉口市第一男中读高二。

  当时,武汉堪称战时首都,中国党、政、军各重要机构和重要人物,文化界知名人士,驻南京的各国使馆人员都纷纷来汉。中共代表团和八路军办事处也在这里办公。

  1938年4月,日军空袭武汉,局势紧张,学校停课。不少国民党伤兵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前线退到武汉,蓝金安常随学校慰问队去看望。

  “我们给他们送水、送吃的,好多人伤势严重,有的身上还有弹片。”忆当年,蓝金安红了眼睛。由于伤兵太多,医院收不下,不少人只能睡在马路边。伤兵们断断续续讲述了战争的惨烈和日本人的残暴,蓝金安悲愤交加。

  “热血沸腾在鄱阳,火花飞迸在长江,全国发出了暴烈的吼声,保卫大武汉!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武汉是今日最大的都会,我们要坚决地保卫着她,像西班牙人民保卫马德里!”正在此时,《保卫大武汉》的雄壮歌曲在江汉关唱响,大街小巷刷满了“同生共死 保卫武汉”的标语,奋勇抗敌的情绪感染着每个武汉人。(注:马德里保卫战,为西班牙内战中共和国军队于1936年11月~1939年3月进行的首都保卫战,鼓舞了欧洲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

  “眼看国破,读书无用,亡国奴那是万万做不得的。”蓝金安毅然决定放弃报考武汉大学的理想,一腔热血参军卫国。老母亲得知后,痛哭一场。叔父、大哥忍痛为他收拾行装,大哥特地买了一件白绸衬衣留作纪念。5月,蓝金安考入黄埔军校第15期,从武汉乘火车到了长沙。此后,他在宜昌等地打日本鬼子,历经战火。

  如今,蓝金安在武汉安享晚年,只要提起当年仍然万分激动。“如果日本人敢打来,我还要再上战场!”老人用尽力气大声说。

  打持久,百万献金助国抗日

  华北、华东失陷之后,日军早已认定武汉乃中国心脏地区、广州为对外联络地带,只要控制这两地,中国必定瓦解。

  针对这一形势,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演讲,驳斥了“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

  驻守武汉的中共中央长江局,立即大量印制这一著作。这一论断如星辰,迅速照亮黑暗中国。蒋介石十分赞成,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国共两党迅速在抗日御侮上达成共识。

  武汉市档案馆研究馆员陈丽芳认为,《论持久战》正好发表在武汉会战前夕,对武汉会战的作战指导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打持久战争的观点深入人心。

  7月7日,为支持抗战,周恩来、郭沫若在武汉倡议发起了百万大献金运动。据当时的报纸刊载,参加献金的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有几岁孩童,人们争先恐后,把献金台围得水泄不通。汉阳一乡民献出祖传元宝,武昌乞丐所全体乞丐自动绝食一天,献金40元。汉口各店主为全体店员捐献一月薪金,各房东捐房租一个月,共计40万元。三镇几十家戏院近3000名演职员不取报酬,捐出全部收入……11日晚,轰轰烈烈的献金运动结束,参加者有百万人次,总共募集金额达百万元以上。

  战沙场,13岁小兵痛打鬼子

  后方民众同仇敌忾,

  前线将士舍身为国。

  1938年6月23日,敌军舰溯长江而上,开始向安徽、江西江界的马垱要塞(今彭泽县马当镇)进攻,并使用毒气,从正面强攻数次,均被我要塞炮兵击退;7月2日,敌波田支队进犯江西湖口,我军与敌鏖战甚烈……

  8月30日拂晓,日军推进至我省黄梅县西侧。据《武汉抗战史》,守军第四兵团(李品仙部)利用江湖河汊的天然屏障,布防阻击日军。驻守凤凰山、猫儿山一带的第68军组织大刀队,与日军连日血战,在大风寨阵地砍死敌军300余人。

  这次寻访,记者意外地找到了当年第68军的一位老战士——王玉林。

  老人生于1925年,现居河南洛阳市。他是信阳人,家中贫苦,有3个弟弟妹妹,12岁时加入家乡抗日游击队。“当时我是小孩子,只知道我们要和日本人打仗,征兵人看我年纪虽小,但身高有五尺,便留下了我。”王玉林说,游击队缺人,大家都很爱护这个“小萝卜头”。

  参加游击队不足一年,他便进入第68军,成为一名轻机枪手。军纪严格,行军驻防,13岁的王玉林也十分认真,一有空便把枪解开,细细擦一遍,涂上油。握着枪,王玉林心内盘算着:听说鬼子厉害,枪比我们好,不知究竟是啥模样?

  那段时间,王玉林跟随部队在武汉周边的平原地带布防。日军的进攻势头很是凶猛,王玉林支好轻机枪就向鬼子扫射。打过一两回,小小年纪的王玉林也十分英勇:“日本鬼子也没有多厉害,只要我们不怕他,敢打,他们也占不着便宜!”

  王玉林还记得,当时战友还俘虏过几个日本人。“一个个老老实实,规矩得很,动都不敢动。”

  田家镇,村民中弹仍坚持背伤员

  1938年9月15日,

  田家镇保卫战爆发。

  田家镇,位于我省武穴市西域的长江北岸。这里江面狭窄,易守难攻,以山锁江,为武汉门户。

  在这个兵家必争之地,我方先后调集了14个军、共32个师的兵力,由白崇禧亲自部署,李延年、何知重等将军指挥。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拉开序幕。

  9月20日夜,为攻克无名高地,第103师调集3个营组建了奋勇队,所有队员一律脱去上衣,光着脊梁。战斗号令一下达,奋勇队拿起大刀,一鼓作气冲上山头,黑暗中只要看到身着上衣者便砍。一气厮杀下来,阵地上留下了500多具日军尸体。

  前线战况时刻牵动田家镇百姓的心,大家磨小麦供应干粮,还自发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穿过硝烟运送弹药,抢救伤员。

  钱炉村村民贾明舜今年66岁,小时候常听爷爷讲,有个村民叫潘耀全,在抢救伤员时不幸腿部中弹,但仍然咬紧牙关,背着伤员从鸭掌山回村,后来落下终身残疾。

  贾家是中医世家,贾明舜的爷爷开了一间诊所,收治了不少伤员。“每每见到他们痛苦的神情,爷爷都忍不住落泪。”当时,李延年(第2军军长)就住在钱炉村,村里家家户户都把床让出来给伤员养病,老百姓杀鸡、宰猪,为伤员熬汤补养。

  有了百姓支持,守军愈发英勇。9月26日,第53团重机枪一连排长袁次荣战至最后一人,冲向敌群,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第57师341团团长龙子育,为掩护大军撤退,和战士们一道战死在玉屏山上……

  9月29日,田家镇终告失守。战役结束后,老百姓纷纷前往战场,含泪收殓殉国将士遗骸。在翟畈小学(原五福寺)内,百姓自发建造民族英烈纪念塔、公墓,祭奠战死的英灵。

  在刘寿村双泉寺前,12户村民每户捐谷一手推车,集资修建白骨塔。据估计,塔下埋葬着2000余名阵亡官兵忠骨。2006年,村民在此捐款重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墓碑上镌刻:“我英勇的第9、57、103、15师将士牺牲于此者不计其数,尤其是第9师和第57师,几乎是伤亡殆尽……陷敌于进退两难境地,为推延日军进攻大武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岱家山,守望台阻击日军渡河

  1938年10月中旬,长江最大要塞田家镇失守,东大门洞开,武汉外围主阵地决战结束。同时,华南的广州大亚湾遭偷袭;北部重镇信阳亦告失守。

  10月25日上午7时许,日军第六师团佐野支队一部冲到汉口东北郊,以飞机、重炮轮番猛烈轰击岱家山、谌家矶等处。

  这天清晨下雨,天气雾蒙蒙的,日军最初企图偷渡朱家河,但被张公堤的守军发现,遭迎头痛击。天亮后,日军接连发起4次大炮轰击,中午甚至使用毒气弹。

  当时,沿岱家山和张公堤,守军修建了大量地堡、暗堡,360度布防。其中最为壮观的碉堡就是蓬字守望台,建于1933年,地面高6米,地下2米,共分4层,每层有7个机枪射击孔和2个步枪射击孔。

  随着炮击越来越猛,守军将士伤亡增多,但无一人脱逃。下午6时许,守军奉命撤离,1小时后,日军占领岱家山。“在预定的时间内,守军利用张公堤和岱家山的城防工事阻击日军,使其未能渡过朱家河,也无法踏入岱家山一步,为武汉最后的撤退争取了时间。”武汉市民袁厚翔多年从事岱家山抗战研究,对官兵的英勇深为崇敬。

  日军进入武汉后,满城扫荡中国士兵。民间收藏家许一兵通过藏品和史料推断,三镇还爆发过零星的抵抗战斗。

  武汉市档案馆研究馆员陈丽芳说,武汉会战虽告结束,但日本一举摧毁中国抵抗力量的企图不仅没有实现,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也达到空前程度。中国军队实现了阻敌西进,以时间换空间,固守重庆大后方的预期目标。

  此后,如毛泽东所预见,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请铭记,武汉是一座有骨气的城市

  武汉会战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它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

  抗战时驻华的美国记者白修德,曾在《中国的惊雷》一书中写道:“1937年至1938年的冬天,中国发生了奇迹……空前未有的最完全的团结精神,在汉口存在了好几个月。其时曾在武汉呆过的人,从没有能够精确地说明这武汉精神是怎么回事。全中国都动了……”

  武汉市档案局副局长张嵩分析,当时,基于武汉的重要地位,保卫大武汉也就意味着保卫全中国。因此,武汉会战中,全民族万众一心、国共两党坦诚合作、军民携手慷慨赴死的伟大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感动了以白修德为代表的一大批国际友人,因此将其归纳为武汉精神。

  日军也被这种气概所震慑,其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哀叹:攻占武汉伤亡甚重,日军士气大大低落,日俘有问必答,不少人还供出日军的编制、位置、指挥官姓名等。

  如今,武汉会战已过去77年,时光如水,和平渐渐抚去了战火的伤痛,也抹去了战争的踪影。2009年,为支持城市建设,岱家山蓬字守望台被拆,袁厚翔亲眼看着这个曾经阻击日军炮火的“老战士”灰飞烟灭。

  “今天的武汉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流熙攘,一片繁荣。即便你真心诚意地穿行其间去仔细找寻,也很难找到那个年代积淀下来的历史记忆……然而,这却是我们民族不能忘却的一段重要历史!”军旅作家徐力在150万字纪实文学《1938——保卫大武汉》中,动情地写道。

  请铭记:武汉是一座有骨气的城市,保卫大武汉的精神不朽!

  (本版内容由武汉市档案馆协助)

  链接

  武汉会战大事记

  1938年6月13日,安庆失守。

  6月18日,我军退守小池驿、太湖一线,阻敌西进。

  6月26日,马垱要塞失守。

  7月5日,湖口陷落。

  7月21日,我军在湖口以东的太平关与敌鏖战获胜。

  7月23日,我军在广济地区与敌激战月余,毙敌甚众,并击落敌机一架。

  7月25日,敌军狂轰小池口,并由太湖、宿松、黄梅方向进袭,遭我军坚决抗击。

  8月4日,黄梅沦陷。

  8月24日,瑞昌失守。

  8月27日,我军一度克复太湖、潜山。

  9月2日,南浔路之马回岭失陷。

  9月4日,在潢川东十五里铺与敌激战十日,阻敌前进。

  9月6日,广济失守。

  9月13日,广济外围战争剧烈,我军在梅川西阻击敌军,八进八出,坚持到22日。

  9月22日,在四望山与敌死战,牺牲官兵2000余人。在龙顶寨亦作殊死战,牺牲3000余人,敌军亦伤亡惨重。

  9月23日,富池口陷落。

  9月29日,田家镇要塞失守。

  10月10日,万家岭大捷,歼敌4个联队。

  10月12日,信阳失守。

  10月25-27日,汉口、武昌、汉阳相继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