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几代人心中的《白毛女》:中国文艺需要这种态度

发布时间:2015-11-07 15:50:44来源:SRC-17

  西部网讯(记者 敬泽昊 李媛 踪卫华 贺桐) 对于延安的观众来说,《白毛女》是一部有着特殊意义的歌剧。它诞生于延安,并成为中国艺术上的经典。它是许多延安人美好的回忆,深深的影响了这里,乃至全国的好几代人。时隔70年,这部中国歌剧史诗之作经过复排之后,再次登上舞台。开启全国巡演的首站,便定在了诞生和首演之地延安,既是一次回家之旅,也是一次向经典的学习和致敬。

  70年前老观众没想到能在延安再看《白毛女》

  “我6岁的时候,在杨家岭大礼堂看过这部剧,真没想到在这个年岁还能再看一遍,希望以后还有机会。”

  70年过去了,《白毛女》这部诞生于延安的经典歌剧,形式剧情经历了多次改编,仅主角“白毛女”的扮演者就经历了四代。作为该剧的第一批观众,专程来看新版《白毛女》的吉坛,与其说是欣赏歌剧艺术,不如说是重温同年回忆。当年的孩童变成了如今的老者,沉淀到脑海深处中的记忆已经不多,而《白毛女》就属于其中的部分。

  “黄世仁演的太好了,以至于我们在街上见到扮演者,一边高喊着黄世仁,一边调皮的用小石头砸他。”提到自己关于这部剧最印象深刻的回忆,吉坛首先提到了黄世仁。此外,他还特备佩服“白毛女”的好嗓子,清脆而嘹亮,在那个没有麦克风扩音器的时代, 靠清唱连续唱多场也听不出一点沙哑来。“还有在首演的版本里,黄世仁没有被枪毙,这下看演出的群众可不答应了,于是在以后的版本里,黄世仁都难逃一死了。”吉坛补充道。

  不过吉坛很遗憾,在建国之后延安再也难有像当年《白毛女》那样精彩的演出了。直到11月6日晚,一批年轻的演职人员,用精湛的演出和端正的态度,重现了70年前的经典,也让吉坛脑海深处的记忆得以重新浮现出来。“这次这个女娃娃演的喜儿,还能看出一些当年的感觉,她还年轻希望能越来越好。”

  80后观众从《白毛女》中看到中国文艺应有态度

  70年前,作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产物,歌剧《白毛女》在鲁艺广大师生的努力下,登上了延安的舞台并立即成为当年的人人追捧的艺术作品。70年间,这部歌剧的影响力从黄土高原走出,走向了全世界,并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的丰碑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新版话剧在延安的首演,是一次回家之旅。当听到熟悉的曲调,现场观看歌剧的不少延安观众,也不由自主的轻声哼唱了起来。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对于80后的高杰来说,这是整部歌剧中自己最熟悉的唱段,因为语文课本中出现过,自己艺考的时候恰好也演过这个片段。高杰坦言《白毛女》这种主旋律的作品,真正能吸引年轻人挺难的。但当你从事了相关的专业和工作,就会慢慢欣赏到它的美。特别是在那些老版本中,老一代艺术家精湛的演技,是目前年轻人只能仰视的高峰。

  “我大学学的就是表演专业,班里的同学们梦想成为明星,大学期间就忙着跑活动钻剧组,各种拉关系,很少把心思用在磨练自己的演技上。”高杰感叹如今的大环境,一些没啥演技的人,都能大红大紫,一些刻苦钻研的人,反倒要为衣食发愁,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习总书记说的很对,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铜臭气。今天舞台上这些年轻人,用了那么久的时间排练这部挣不了大钱的歌剧,用努力的演出向前辈致敬,向观众献礼,这样的态度才是中国文艺的希望。”

  而今年10岁的姚顺天,虽然不及高杰专业,但也看的津津有味。他觉得舞台很漂亮,最喜欢大春这个角色。“因为大春是一个八路军战士,能保护很多人。”

  专业观众点赞复排《白毛女》示范意义之大

  时长两个半小时的演出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落下帷幕,但即使这样,剧中“喜儿”的扮演者雷佳,仍然有些不放心,不知道自己今晚的演出延安的观众是否满意。她说这次所有参演的年轻人,为这部歌剧的复排耗费了许多心血,没有丝毫的马虎。雷佳没有奢望超越老一辈的艺术家,只是希望广大观众能够看到年轻一辈有一个好的态度,来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来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

  剧中“大春”扮演者张英席则多次提及“回家”两个字,他说《白毛女》诞生于延安鲁艺,又再演于延安,真的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整部剧的演出,演员们都很投入,感情表达的都很丰满!他特别提到:当喜儿喊:“我是喜儿”这句台词的时候,自己内心的情感真的是自然流露了!至今都难以平复。

  “歌剧整体可以,乐队演奏的效果也不错,雷佳的表演很有冲击力,表演有质的飞跃。”在看完演出后,著名作曲家赵季平没有吝惜自己对于该剧的赞扬。他认为当下复排《白毛女》这部中国歌剧史诗之作,意义很大。“老版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后的首部歌剧,新版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产物,两次讲话指明了中国文艺发展的道路,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