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端午节吃粽子,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该吃啥样的粽子?这倒是有一番讲究。
吃廉洁粽。 俗话说“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年节是腐败的高发时节,据有关部门调查,70%至80%的贪官在节假日有收礼受贿的记录。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保持狠刹“四风”的高压态势,纠“四风”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节日“腐败病”并没有绝迹,而是裹挟着所谓的民俗的旗号,以各种人情往来为幌子,名为“看望”,实为“送礼”。这些,都应该给党员尤其是干部敲响一记警钟:面对所谓的“节礼”的“糖衣炮弹”,越是到了传统节日,越要提高警惕,切实加强自身廉政建设、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管好自己的手”和“管好自己的嘴”,“不洁”的粽子坚决不拿、坚决不吃,以免“脏”了手,“吃坏”了肚子,受到党纪国法的处分,而是要与家人一起动手包“自家”的粽子,这样吃起来,不仅粽子“洁净”,而且吃出了家的温馨、和谐和团圆。吃廉洁粽,既吃出了党执政为民、廉洁奉公的宗旨信念,又增进了与家人的感情,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用一颗团结和谐枣,二两勤奋务实米,三片廉洁高效叶,包成四角平安香甜粽送给您,恭祝您及家人端午节快乐,万事如意!”正如江苏某地廉政短信提醒的这样,党员干部必须守住防线,让廉洁清风驻扎在心田,让节日温情的本质回归家庭和亲人。
吃文化粽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吃的民族,几乎每个节日都与吃有关,春节吃年糕、元宵节吃汤圆、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等等。但中华民族绝不是个“吃货”民族,而是吃出了“文化大餐”:春节吃的是年文化,中秋节的月饼里有嫦娥奔月等的美好故事……端午节更是“文化节”:她起于战国,盛于隋唐,传之后世,延绵不绝。不仅仅有端午节这一个称呼,还有“端阳节”“重午节”“浴兰节”“菖蒲节”“女儿节”等别称,而每个别称都有一项厚重的传统民俗文化作支撑;不但有吃粽子,挂艾蒿、赛龙舟、饮药酒、缠五彩线的传统,还有祭祀仪式、天文计算、季节劳作的习俗,每一个习俗里折射的都是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的端午节,不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还是一种文化积淀和遗产,即使到今天依然有浓重的现实意义。从震天响的龙舟呼号里,我们看到了“团结、协力、拼搏、争先”等“正能量”的水花;从扑鼻香的竹粽浓味里,我们能感受到家家团圆、亲人和睦的柔情。
吃爱国粽。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版本很多,有人说是纪念屈原,有人说是纪念伍子胥,也有人说是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等,但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屈原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他忠义仁爱的秉性,宁死不污的高洁,以及身殉理想、坚贞不渝的高贵品格是我们5000年民族里一批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爱国英雄的代表。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就是要体现中华民族的忠贞、坚守、责任等品质,坚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信条。
今天,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我们,仍需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端午节里,宜在重温屈原的爱国精神中涵养爱国情怀,应在弘扬先哲的爱国情操中树立正确理想,用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去传承和创新,发扬爱国正能量。
端午节小长假,让我们一起吃廉洁粽、文化粽、爱国粽,筑牢廉洁从政之心;追本溯源,加强文化认同;凝聚共识,形成爱国合力。
(作者:唐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