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非遗湖北]“跑调”了千年的巴楚古歌 兴山一家人传唱了7代

发布时间:2016-12-09 10:50:55来源:SRC-13

兴山三度民歌重点艺人分布图(A3)_副本.jpg

兴山三度民歌重点艺人分布图 通讯员闫玲 提供

  荆楚网讯 记者吴坚、鲁腾通讯员闫玲

  “喊支山歌甩过河,不喊山歌喉咙痒,越喊心里越快活。”他们唱的,是兴山民歌,但这绝不是一般的民歌,而是巴楚古歌难能可贵的遗存!

  兴山民歌音调奇特,无法记谱,让人不识音高、不辨调式、不易歌唱。其实,它在音阶结构中含有一个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音程,被文化部命名为“兴山三度音程”,也称“三音歌”。现代人听来,似乎发音不准,钢琴等西洋乐器也演奏不了,惟有编钟、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能够弹奏出这种音调。

  这个“跑调”了的独特音阶,证明了在巴楚音乐文化中存在着与出土乐器相一致的律学原理,更推翻了“中国音乐西来说”。

  经科学考证,兴山民歌明确的历史已有800余年,而从其与曾侯乙编钟三度定律结构一致的特点来看,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2400多年前。特别是1992年出土的商周青铜“猪磬”的三声结构关系与“兴山三度三声腔民歌”的结构几乎相同,也为其源远流长提供了有力佐证。2006年,兴山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家珍演唱(2)_副本.jpg

兴山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家珍 通讯员闫玲 提供

  现年81岁的陈家珍是兴山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兴山三音歌”唱得最好的民间艺人。据文化部门调查,她能唱350余首歌词,短的几分钟,长的则要唱一个多小时。

扫描0004_副本.jpg

歌手现场表演薅草锣鼓 通讯员闫玲 提供

  陈家珍一家世代生活在湖北省兴山县黄粮镇户溪村。她告诉荆楚网记者,过去,兴山民歌在农事生产中可以鼓舞士气。大家下田干活时,都有个锣鼓匠做“领工”,在前头一边打鼓一边唱,下田的人踏着鼓点的节奏,听着激昂的山歌,劳作起来不怕热、不觉累,工作效率极其高。陈家珍的太叔、爷爷、父亲在当地都是远近闻名的锣鼓匠,她从小耳濡目染,不到八岁就学会了《采茶》《五更》《探郎歌》等。

  所谓无姐无郎不成歌,兴山民歌描述的男女之情大多很直白。但在那个年代,女孩是绝不能学唱这类歌的,陈家珍都是趁父亲教别人时在一旁偷学。有次,她见大人都下田去了,就放开嗓子在家高唱了起来,却被半道折回的父亲给撞见。“手臂上被鞭子打的满是血痕,”陈家珍心有余悸地说道,那以后她好些日子不敢再唱山歌。

  因为唱山歌,陈家珍吃的苦头远不止于此。1963年,她成了村里的批斗对象,说她唱的山歌是黄色歌曲。怄气伤肝,陈家珍一病不起,躺在床上吃了一年多的药才捡回一条命。那些岁月,薅草锣鼓中的兴山民歌几近绝唱。

  陈家珍命苦,中年丧夫时,八个子女有三个儿子尚未成家,全靠瘦小的她勤扒苦挣。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悄声哼唱民歌是她最好的排解方式。“哼着哼着就看见她在流泪,”在小女儿万会知的记忆中,那时候时常能看见煤油灯下的母亲一边做事,一边泣声哼唱。

2003年群星奖演出_副本.jpg

2003年群星奖演出 通讯员闫玲 提供

2001年陈家珍三代演出_副本.jpg

2001年陈家珍三代同台演出 通讯员闫玲 提供

  上天是眷顾陈家珍的,更没有忘记传唱了千年的兴山民歌。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复苏了万物。那一年,兴山县举办首届民歌大赛,陈家珍应邀“出山”。“最开始我没敢答应,我是真的被吓怕了,怕又会被批斗。”陈家珍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参加比赛,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唱歌的情形。“浑身冷汗直流,都顺着手指滴在地上湿了一大滩。”好在有小女儿万会知一同上台对唱,唱着唱着,她才渐渐平静下来。

  一唱成名,陈家珍始料未及。这些年,陈家珍被推荐参加各种比赛,频频获奖,直把兴山民歌从大山一路唱到了北京城,还多次受邀到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讲授兴山民歌。

  如今,兴山民歌走出去了,却很难再走下去。因为多数兴山民歌历来给“外来人”的感觉就是“悲”,连兴山人都说那是“哭死人的调子”,所以愿意学的人并不多,会唱的人就更少了。

  然而“音悲”正是巴楚古歌最大的美学特征。据湖北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原兴山县文化局副局长王庆沅介绍,从汉武帝立乐府到唐太宗制雅乐,都有楚音“尚悲”的记载,楚人以“音悲”为乐,恰恰反映了楚人“反悲为喜”的审美心理。王庆沅还介绍说,“三音歌”在全部兴山民歌中占比不足一成,还有更多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的山歌,更能体现兴山民歌“音悲”的特性。

  好在陈家珍的四儿四女皆随她学唱兴山民歌。其中,二女儿万梅知、小女儿万会知都是该项目的省级传承人,二儿媳王英菊、外孙余长坤是市级传承人。如今,年仅9岁的小孙子万瑞峰和更小的重外孙女余思懿也已学得有模有样。2014年,宜昌市曾组办过一个非遗文化培训班,他们一家四世同台演出,轰动不小。

  同所有“非遗”传承人一样,陈家珍一家所传承的,不仅仅只是一首民歌,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