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交通路古籍书店合并前
图为:2001年新华书店内景
图为:中山大道的新华书店环境优美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凌燕摄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徐颖
最近,武汉中山大道老建筑大孚银行变身为物外书店,成为继去年中山大道新华书店回归后,又一受关注的文化事件。回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山大道交通路书店云集,盛况空前,后逐渐没落。如今,实体书店纷纷重现历史街区,是书店和阅读复兴的信号吗?
书店回归环境变得更美
四月底,武汉美术馆旁灰绿相间的老建筑——原大孚银行、后武汉图书馆外借处,挂上了“物外书店”的招牌,颇为引人注目。
外面是繁华的中山大道,人车鼎沸,热闹非凡。屋里则是独辟的一块静谧时光,有人在书架前翻阅,有人在咖啡区慢读,书页纸张的淡淡香气与咖啡香混合在一起,缓缓飘荡。二层的阁楼,还常开设人文讲座,提前预约的读者们,聚集在这里,认真聆听,开心交流。“在历史街区能有这样的一间书店,真是太好了。”家住汉口的许女士跟记者感概道。她说,以前汉口有很多书店可以逛,甚至武昌的人也要坐轮渡、坐公交来汉口买书,但是前些年配合城市改造,老书店拆了一波又一波。有40多年历史的武胜路新华书店于2012年拆了,有60多年历史的江汉路新华书店于2010年拆了,汉口图书大世界也搬迁了……
最近几年,实体书店开始回归:2013年汉口卓尔书店建成开业,去年中山大道新华书店归来,今年物外书店来到中山大道。“一下子感觉又有好多书店可以逛了。”许女士说,现在的书店环境更优美,还可以点杯咖啡,坐下来慢慢阅读,“蛮享受。”
中山大道曾经书市繁华
在新华书店、物外书店入驻的汉口中山大道这一带,曾经文化氛围十分浓郁,毗邻江汉路、南京路的交通路,曾是书店和文化名人的汇聚地。
据武汉文史资料记载,武汉曾有三条书店集中的文化街——武昌横街头、汉口统一街和交通路。其中,又以交通路最为兴盛,这条路上曾经聚集了大量书店、报刊等业态。
1936年,三联书店的前身之一生活书店,在交通路开办全国第一家分店。抗战爆发后,总部也从上海迁至武汉。当年一楼是书店,二楼是编辑部。邹韬奋既主持工作,也是主笔。生活书店每逢周末都举办员工聚会,请各界名流来开讲座,气氛热烈。邹韬奋第一次在汉口见到周恩来,曾两度邀请他来参与聚会。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出版前夕,周恩来就和书店员工们分享了这本书的内容……
武汉地方志文史专家、武汉文史馆馆员董玉梅告诉记者,到上世纪80年代初,交通路一带的文化氛围还相当浓厚,“古旧书店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董玉梅说,她家现在还有一套《辛亥革命前十年论文集》,5本一套,共4.56元,是她1980年淘到的。
武汉许多作家都受过交通路一带书店的熏染。方方曾在《书香武汉》里这样写道:很多个星期六,我从大学回家,过江后便绕过江汉关,从江汉路上穿过,直接去交通路,在书店的书柜边看书时,经常可以碰到熟人。于是大家便都说“世界真小”。
董宏猷说,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星期天,我经常坐车去江汉路买书,到了书店门口天才蒙蒙亮,但几百号人已排成了长龙。”
书店复活还谈不上复兴
随着时代发展,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中山大道交通路、江汉路一带的书香气渐渐消散。集贸市场、商厦慢慢成为这一地段的主角。直到近年,新华书店、物外书店又重新回到了中山大道,“书店正在回归,是否意味着书店和阅读复兴了呢?”记者问董玉梅。
董玉梅说,两家书店能够入驻百年老街是好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读书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一座城市也需要文化来支撑。“但目前,只能说是书店在复活,还谈不上复兴。现在武汉的书店,跟我们小时候相比,数量还是少了一点。现在的各种读书会,也限于小圈子的雅集,跟过去大家排队买书读的氛围不太一样。等到有一天,阅读不再变成一种附会、奢侈的行为,才是书店和全民阅读真正深入人心的时候。”
记者了解,武汉近几年内兴起的民营实体书店,目前多数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它们都在谋求扩张。省新华书店旗下的特色书店九丘书馆更是开进了中南医院和高校校园。外来的西西弗书店已经在武汉开了3家店。“当物质达到一定程度,人们更需要精神。我们相信,文化产业是未来的朝阳产业。”曾在诚品书店工作了10年的资深书店人、武汉物外书店掌门人陈富珍很有信心地说。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