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曾侯乙编钟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原件40年仅演奏三次

发布时间:2018-09-20 08:29:24来源: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徐颖通讯员孙夏)曾侯乙编钟的出土,石破天惊,40年过去,仍吸引世界的目光。昨日上午,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博物馆召开。来自中国、美国、韩国、德国的五十余位考古、音乐专家齐聚一堂,总结40年来曾侯乙编钟等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研究成果。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说,曾侯乙墓被公认为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曾侯乙编钟音乐性能卓越,音律纯正,音色丰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其长篇铭文系统记载了中国当时的音乐学理论。它以声音和文字互相印证的方式,保存了2400年前人类的音乐记忆,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有声音乐理论文献。他透露,著名考古学家、全国人大代表王巍提议,拟将曾侯乙编钟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目前,相关单位已着手申报。馆方会积极配合,推动早日申报成功。

  湖北省博物馆原馆长、曾侯乙墓考古队队长谭维四今年已经89岁了,他在医院录制视频发给大会,他回忆了曾侯乙编钟出土时的艰辛和激动,并寄语中青年考古工作者,要把编钟研究放在曾国历史的维度,放在世界文化的视野进行研究,把编钟的研究开放给全世界学者。

  40年前的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擂鼓墩发现了举世闻名的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一万多件青铜器、漆木器、金玉器。十二律俱全的编钟、尊盘、九鼎八簋、《二十八宿图》衣箱、十六节龙凤纹玉佩为代表的精美文物震惊世界。曾侯乙墓发掘和整理、研究过程中,谭维四等老一辈考古学家与来自音乐、古文字、科学技术史等不同学科的学者紧密合作,极大地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北京奥运香港回归等国家重大时刻频频出场

  曾侯乙编钟原件40年仅演奏三次

  编钟乐舞八音和鸣

  40年前,沉睡千年的曾侯乙编钟,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一石激起千层浪。40年来,几代考古学者、音乐专家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曾侯乙编钟,来自“孔子时期的声音”传遍世界,曾侯乙编钟以其恢宏气势、浑厚音色,不仅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也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成为文化传播的符号和对外交流的桥梁。

  它在新中国成立55周年、1997年香港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时刻金声玉振、激荡人心,展示了“庙堂重器”的庄重威严和绝世风范;

  它代表国家礼仪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仿制的编钟作为国礼赠送给众多的国家元首和国际友人;

  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精神价值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全世界6亿多人领略了《编钟乐舞》跨越千年的视觉盛宴。

  曾侯乙编钟,无疑是荆楚文化乃至中华文明中一张闪亮的“金色名片”,长江日报记者梳理出曾侯乙编钟出土40年来的重大时刻。

  “国之重器”频频亮相重大外交场合

  无论G20峰会等重大外交、文化交流场合,还是外国元首来访武汉,都少不了编钟的身影。

  2016年1月,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编钟国乐团跟随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同出访埃及,在“中埃建交60周年庆活动暨2016中埃文化年开幕式”上亮相。2400岁高龄的编钟,在古老的卢克索神庙奏响,庄严肃穆的钟声,与卢克索神庙古老的石柱“金石和鸣”,用两个伟大文明的对话,赢得了在场嘉宾的热烈掌声,更让全世界为之惊艳。

  尽管在埃及的亮相时长仅有两分四十八秒,但此后,编钟频频在重大外交、文化交流场合亮相。2017年7月,G20峰会在德国举行,《编钟乐舞》也以全剧形式在柏林海军上将宫剧场亮相,带着观众一起穿越千年时空,领略楚国的风情。

  除了出访,观看编钟表演并亲自拿起钟槌敲一下编钟,也成为来访武汉的外国元首们的“必修课”。2015年6月,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及王后玛蒂尔德来访武汉,就在珞珈山剧院欣赏了刚刚复排的《编钟乐舞》。得知编钟的历史后,菲利普国王饶有兴趣地拿起钟槌敲响编钟,并体验了被称为“君子之器”的古琴,连连称赞。

  2018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时,在湖北省博物馆观看了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编钟国乐团呈现的编钟礼乐《凤舞楚天》。看完演出后,两位领导人走上舞台,在演奏家的示范下试击编钟,听着编钟发出的声音,莫迪兴奋不已。

  今年9月6日,加蓬总统邦戈、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总统阿齐兹访问湖北,也来到省博物馆欣赏曾侯乙编钟等文物。

  原件三次奏响从此再无钟磬音

  曾侯乙编钟自出土40年来,原件一共只奏响了3次。而鉴于曾侯乙编钟文物价值和保护,原件或将不会再被演奏。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第一次奏响是在1978年出土后不久。当年7月26日,经过保护处理后的编钟及钟架陆续运往武汉军区71师礼堂,连夜进行复原组装。并对部分已损的编钟挂钩做了修理,缺损的临时用钢筋打造了几件代用。

  音乐会以《东方红》为开篇正式开始,整场音乐会经历了两个多小时,最后以《国际歌》乐曲落幕。演出结束时,礼堂内一片寂静,良久,人们才如梦方醒,顿时掌声雷动,许多人泪水涟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华社的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了录音录像,随后,这场音乐会的影像资料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为传播。

  1984年,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编钟进京,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创作曲目《楚殇》以及《欢乐颂》等中外名曲。

  编钟第三次奏响是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大型交响乐《1997:天·地·人》,经中央特批,破例使用编钟原件采音录制。当年3月的一个晚上,湖北省博物馆编钟厅内,来自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歌舞剧院的6名演奏家,在谭盾的指挥下,用曾侯乙编钟原件完成了交响乐《1997:天·地·人》编钟部分的演奏。

  全世界6亿多人领略《编钟乐舞》

  湖北省歌剧舞剧院院长卢向荣介绍,剧院的编钟表演有着悠久的历史。首演于1983年的《编钟乐舞》,采用歌、乐、舞结合的艺术形式,将曾侯乙墓葬出土的编钟、编磬、建鼓等数十种古乐器仿制品同台演奏,不仅上演了“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合鸣的场景,也呈现了古代楚国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祭祀、农事、征战及宫廷宴乐等情景,被誉为“音乐舞蹈史诗”“乐舞里程碑式的作品”。

  上世纪90年代,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编钟乐舞》不仅在全国巡演,还出访过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000余场,备受赞誉。从2014年开始,剧院着手复排《编钟乐舞》,复排版本保留了原版的精华,音乐制作和演奏更加丰富,舞美、服装也全部升级,亮相之后便受到广泛关注,更成为文化、外交部门遴选交流项目的首选。

  据湖北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世界超过6亿人领略了《编钟乐舞》跨越千年的视觉盛宴,各类文学作品、音像制品、文创产品更是不胜枚举。

  长江日报记者王娟 李翌 通讯员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