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演变——第三产业成经济增长核心动力
纵观国际大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在经历了工业化阶段之后,工业化的中后期都会出现一段时期的二、三产业比重相似的交织阶段,武汉当前正处于这一产业交织期。此时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决定着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与方向。《武汉2049》规划,分析了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产业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再工业化模式:以合肥、长沙、郑州等城市为代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是工业超过第三产业,二、三产业平行发展一段时期后,工业再一次反超,继续保持工业基地的作用。
第二种是国家中心城市模式:以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为代表。第三产业超过工业以后,就出现第三产业持续增长的局面,产业结构更加倾向于向服务业转型,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武汉2049》规划为武汉长远发展选择了第二种模式——国家中心城市模式。
水资源中国第一
武汉被称为“百湖之市”、一城山水半城山,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1/4,居全国大城市之首,在国内所有大城市中独一无二。
然而,1950年到2010年的60年间,武汉水域面积减少了近一半。近20年时间,武汉主城区有17个湖泊被填占。《武汉2049》明确指出,在新一轮的武汉发展中,确立相对稳定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首当其冲。
规划提出,武汉发展必须有生态底线,1/5的武汉土地应作为生态底线保护区,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与建设。
围绕武汉山水特色,规划提出建设武汉生态蓝绿网络。其中,“蓝网”是通过河湖连通,打造“四横七纵”的11条蓝色水道,包括汉江-东湖-严西湖-严东湖连通河道,后官湖-南太子湖-黄家湖-汤逊湖连通河道,官莲湖-鲁湖-斧头湖连通河道,府河-东湖-汤逊湖-鲁湖连通河道,金银湖-后官湖-沉湖连通河道等。
“绿网”是通过串绿入城,打造“六横五纵”的11条郊野绿道,规划建设50座郊野公园,在城区规划24个城市生态公园。
到2049年,武汉人可以在15分钟内骑行到一座美丽的湖泊旁边,可以步行10分钟达到绿色公园,感受大江大湖大武汉的特有魅力。
1800万人口红利
中国将迎来人口红利的拐点这一论断,已越来越成为共识。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此后人口将处于持续下降阶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预测,2013年中国人口红利拐点出现,2013年劳动年龄人口将不再增长,之后则是负增长。
武汉是否会面临“未富先老”的社会难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研究显示,武汉目前有较好的人口红利,且武汉总人口将持续增长。
武汉2010年常住人口978.5万,是中部三省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到2030年,预测武汉总人口为 1300—1400万人,到 2049年,预测武汉的人口规模将达到1600万—1800万人。
在武汉人口红利中,“人才红利”尤其突出。目前,武汉高校数量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2010年在校本科及研究生数量接近100万,排名世界第一。
世界银行研究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中,将武汉与北京(IT与软件服务)、上海(金融与工程服务)、深圳(物流与商业服务)、成都(航空)并列为“正在成为中国公认的知识与创新中心”城市。
目前,武汉总人口约1000万人,其中超过八成的武汉人住在主城区。然而,主城区的面积只占全市总建设用地面积的五成多。未来36年,武汉人口至少会净增600万,狭小的主城区能容纳这么多人吗?《武汉2049》指出,现在武汉主城区还没有达到向外疏解人口的阶段。到2030年之前,武汉主城区人口将会进一步增加,到2049年才会回落。届时,武汉主城区的人口规模在770万至850万之间。
眼下,武汉新城区人口不多,这一状况会持续到2030年。此后,新城区的人口会快速增加,到2049年人口数在830万至950万之间,新城区人口超过主城。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