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火车站可变身“中央火车站”
武汉是中国地理的“天元”,铁、水、公、空交通优势明显。世界城市均有匹配的高效运营的交通网络。《武汉2049》提出,2049年,武汉必须成为中国中部的航空与高铁枢纽。
对于内陆城市武汉而言,航空枢纽是第一重要的。《武汉2049》建议,武汉在争取全国门户机场定位、争取更多国际航线、扩建飞行区的基础上,可考虑建设天河机场T4航站楼和第三跑道,发展江夏或东湖第二机场、阳逻小型飞机场。
在高铁时代的背景下,武汉发展铁路和地铁交通极具独特优势。未来,中国南北、东西、西北至东南的三条高铁京广、沪汉蓉、西安-武汉-福州线经过武汉,武汉会拥有武汉、汉口、汉阳三大高铁站。《武汉2049》提出,武汉可打造两条铁路、地铁环线。其中,城市铁路环线长约80公里,串起武汉所有的铁路、城铁和绝大部分地铁,这一环线类似日本东京的山手环线。
此外,武汉可考虑借鉴柏林南北穿城铁路,改造市内的京广铁路,成为市内铁路通道,串联汉口站、武昌站和武汉第二机场。柏林用10年时间打造中央火车站,武汉也可谋划武汉的“中央火车站”,改造更新盘活城中的武昌火车站。
在市内交通建设上,《武汉2049》提出借鉴韩国首尔经验,打造地铁环线和推行公交改革。
设想的武汉市内地铁环线长34公里,串起汉口火车站、汉正街、武昌古城、中南、洪山广场、沙湖、武汉606高楼、徐东、武汉天地。
设想的武汉公交改革提出,未来武汉形成三家公交公司PK,在主城区修15-20条有轨电车或BRT快速公交线,总里程可达200公里。《武汉2049》建议,未来武汉要逐步减少修高架桥,将建设重点转移到改善步行环境上,逐步限制机动车的使用。
“1+4”的城市格局
《武汉2049》提出,未来武汉的城市空间呈现“1+4”布局。
“1”是城市的核心“主城区”,“4”是外围地区的4个“次区域”,分别是“临空次区域”、“临港次区域”、“光谷次区域”和“车都次区域”。
“主城区”的范围在三环线以内,面积约530平方公里,是未来武汉的中心城,也是武汉建设国际服务性城市最主要的空间载体。
武汉将在这一范围内打造“活力中心城”,未来,主城区的人口控制在700万左右,九成工业企业外迁,约六成就业岗位在主城,夜间消费额占总消费额的比例不低于30%。“两江四岸”是主城的核心,在沿江两岸打造江南、江北两个城市中心。在王家墩、四新、鲁巷和杨春湖打造4个副中心。
目前,伦敦有“东南西北中”五大次区域,悉尼有十大分区,武汉的四大“次区域”与之类似。“临空次区域”涵盖黄陂、东西湖,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区和吴家山都市产业区,盘龙湖、金银湖新城和前川综合城区。“临港次区域”涵盖新洲和洪山,重点打造阳逻临港产业区、武汉石化产业区和邾城综合城区。“光谷次区域”涵盖东湖开发区、洪山、江夏等,重点发展东湖科技新城和汤逊湖新城。“车都次区域”涵盖沌口、蔡甸、汉南和江夏等地,重点打造沌口汽车产业区、太子湖新城和蔡甸、汉南综合城区。
武汉要素
四大竞争力
国家的创新、贸易、金融、高端制造四大中心
五大功能
国际交通门户、亚太企业总部集聚区、金融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多元文化中心
五大要件
活力、高效、绿色、宜居、包容
本版采写 记者 严运涛 制图 徐云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