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116.6万江城人周末祭扫亲友 探访墓志铭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03-27 07:06:57来源:SRC-389


图为:昨日,前往陵园祭扫的市民明显增多。楚天都市报记者李辉摄

  图为:清明节临近,陵园迎来祭扫高峰楚天都市报记者李辉摄

编者按:

又到清明时节,当你走在陵园里,是否会被一些墓志铭所触动?

这些墓志铭或充满诗意、或别具一格、或令人感怀,每一段墓志铭的背后,都是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兵分多路,前往武汉市各主要陵园,寻访墓主亲属,聆听墓志铭背后的一段段过往。

当军医冒枪林弹雨退休后仍救死扶伤

楚天都市报记者郭文杰通讯员严浩

逝者:周诚圻(1935-2011)

安葬地: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

墓志铭:倥偬岁月数十载,抗美援朝,西藏平叛;劳苦奔波一辈子,救死扶伤,造福一方。

在前不久上映的电影《血战钢锯岭》中,主角是一名军医,他不扛枪打仗,却用自己的信念与医术拯救了许多人。已逝的周诚圻,也曾是一名军医,战场上,他拯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退休后,他仍坚持行医,救死扶伤。

清明节即将来临,周老的亲人日前来到石门峰纪念公园。老人的墓志铭,简短30余字,概括了他的一生。写下墓志铭的,是老人的二儿子周继辉。

周诚圻原是湖南人,小时家境还算殷实,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周诚圻并没有成为游手好闲的阔少爷,而是一心想从军。15岁那年,周诚圻和哥哥一起,带着15块大洋离开了家。他们先后辗转长沙、武汉,最后在西安入伍,加入了彭德怀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

入伍后,部队最开始安排周诚圻学习兽医,管理战马,但周诚圻坚决不同意,“我来当兵是为了打仗,不是为了养马的!”于是,部队转为安排他到西北医校学医,培训半年后,朝鲜战争爆发,周诚圻立即申请加入志愿军。

就这样,周诚圻跟着部队渡过鸭绿江,成了一名军医。战场非常惨烈,周诚圻平均一周要给三百余位伤员医治。“虽然没有扛枪上战场,但父亲也为自己是一名军医而骄傲。”周继辉说。

朝鲜战争结束后,周诚圻留在朝鲜参与军民共建,一直到1958年才回国。回国后,他又参加西藏平叛,“当时西藏的条件很苦,父亲后来患上严重的关节炎,就是那时落下的病根。”周继辉说,从西藏回来几年后,父亲转业到了武汉,在武汉一家工厂工作,直到退休。退休后,他开了一个小诊所,继续行医,救死扶伤。2011年,周诚圻因癌症去世。“父亲一生都很坚强,癌症后期很痛苦,他也很少叫疼。他的为人处世,对我影响很大。”如今周继辉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在医疗行业工作。

投身革命戎马一生旧军装一穿几十年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荣海叶文波陈倩通讯员郝利红

逝者:郭有根(1927-2014)

安葬地:东湖高新区龙泉山孝恩园

墓志铭:投身革命抗日救亡,英勇建功赢得解放。清风两袖正气轩昂,德昭日月世代敬仰。

身穿军装,碑面镌刻八一军徽,在龙泉山孝恩园,郭有根老人的墓志铭记录了他戎马一生的经历。

墓碑上方是郭有根的画像,穿着军装,显得非常年轻。“这张照片是父亲年轻时照的。”郭有根的儿子郭胜利告诉记者。

郭胜利说,父亲10多岁就开始当兵,参加八路军。听父亲讲,当时由于年龄比较小,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主要是当侦察兵,负责侦察敌情,类似于小兵张嘎的角色。后来,父亲参加了解放战争,打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父亲是山西人。当兵打仗,经常南征北战,郭胜利和兄弟姐妹出生的地方都不一样。解放后,父亲在武汉工作,后来就在武汉生活。去世后,父亲安葬于孝恩园。

郭胜利说,这几句墓志铭是他和侄儿共同为老人写的。父亲去世后,他的侄儿专门写了一篇悼文,文中记录了老人的生平经历。根据这篇文章,郭胜利挑出了这4句话作为墓志铭,刻在了父亲的墓碑上,以此缅怀老人。

每年清明节,兄弟姐妹们都会约定一个日子集中去祭扫。郭胜利说,站在墓碑前,看到墓志铭和父亲穿着军装的画像,就会想起老人戎马一生的岁月。有时候,他也会给晚辈们讲述老人的战斗事迹。

在郭胜利和兄弟姐妹的眼里,父亲是一个非常正气的人。父亲经历过苦日子,对生活一直非常节俭,更不允许孩子们铺张浪费。父亲穿的军装,一穿几十年都舍不得丢。郭胜利回忆说,他们还穿过父亲在部队里穿过的旧衣服。“父亲一生乐观、心态好,平时对孩子们要求很严格,但是又充满着关爱。父亲要求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这些年,一家人一直牢记父亲的教诲,在各自的岗位上打拼,工作生活都很如意。

江城周末116万人扫墓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陈倩通讯员周钢)前昨两日,江城暖阳高照,据武汉市民政局统计,全市116.6万市民祭祀亲人。“这个数字还不是今年清明祭祀的最高峰,希望市民错时错峰祭祀。”武汉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

据预计,今年的4月2日、3日、4日可能是祭祀的高峰,建议市民祭祀避开这个高峰,乘坐公共交通去祭祀。如果一定要在3月30日到4月8日之间祭祀,建议市民避开早8点到下午3点的高峰期。

合葬墓上两首七绝一悼爱妻一寄自己

楚天都市报记者叶文波王荣海通讯员郝利红

逝者:余美莲(1928-1999)

墓志铭:人生冷暖是非明,谄媚求荣不拜门。见面点头头亦点,你望兰天我效行。

逝者:刘身平(1928-2017)

墓志铭:一生奋斗久经年,少小艰辛到老甜。由壮而衰规律显,亲朋死后会黄泉。

安葬地:东湖高新区龙泉山孝恩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悼念妻子所作。刘身平先生也爱写诗,很多诗集儿女都帮他印刷成册。妻子的墓志铭,是他亲手写下的诗;他自己的墓志铭,则是他人生最后一首诗。

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龙泉山孝恩园,刘身平先生与妻子余美莲长眠于此。二人都是生于1928年,余美莲于1999年去世。刘身平的儿子刘为民介绍,母亲的墓志铭是父亲写的,饱含着父亲对母亲的爱和思念。

刘为民介绍,父母早年都在农村长大,有两儿两女,自己是老幺;母亲一直在家操持家务,父亲后来在华中师范大学从事行政工作,对古代诗词颇有研究。父亲退休后,会将诗歌写在本子上,刘为民和兄长、姐姐们则一起帮父亲印刷成册,至今已有10本诗集。“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在90岁时能再出一本诗集。”刘为民说。遗憾的是,因患有食道癌,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后期只能吃流食,儿女们都劝他不要再写了,但老人仍不愿停止创作。

今年3月初,老人似乎有所预感,便在生平最后一本诗集中写下最后一首诗,作为自己的墓志铭:“一生奋斗久经年,少小艰辛到老甜。由壮而衰规律显,亲朋死后会黄泉。”当月,刘为民从上海赶回武汉,将母亲的骨灰从麻城老家迁至龙泉山孝恩园。一周后,即3月15日,刘身平老人因病去世。遵老人遗愿,儿女们将父母葬在了一起。“母亲的墓志铭,父亲很早就写了。父亲也给自己写了墓志铭,没想到这么快就用上了。”说到这,刘为民十分伤心。为完成父亲遗愿,刘为民将父亲最后的创作再次印刷成册,送给那些前来悼念父亲的亲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