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武汉争取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 把人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

发布时间:2018-04-18 08:55:24来源:人民日报

加快创新发展成为各地新课题

三大城市的“引才答卷”(聚焦引才用才)

当前,西安、武汉、深圳等多地人才新政引发关注。西安“一键落户”、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深圳强化对高新技术人才吸引,渴求人才、加快创新发展已成为很多城市的共识。

求才若渴的共识背后,是每座城市不同却又迫切的需求。招什么样的人才?拿怎样的“红包”吸引?如何优化发展环境?招才、引才、留才,是城市人才工作的必答题。记者探访西安、武汉、深圳三座城市,调研他们的招才策略、引才成效和未来规划。

——编 者

十六日,迎来今年第三十万个“新西安人”

落户大门敞开之后

本报记者 张丹华

4月16日,第三十万个“新西安人”落户。1990年出生的小王是山西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在14日的一场招聘会上,看到了户籍民警在招聘会现场的落户宣传,当场办理落户事宜,后台系统显示,他是2018年第三十万个新落户的西安人。

早已是西安人的张龙这两个星期也频繁出入派出所,“半个月帮家里三个人办了户口,一个堂弟,两个表妹。”

其中一个表妹张媛媛在许昌学院读书,今年大四,打算毕业后到西安发展。

若按今年3月前的政策,毕业生6月毕业才可落户。但3月22日,西安市又推出“户籍新政”,在校大学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就可以在线落户西安。

户籍政策不断升级,今年以来落户人数超去年全年

去年3月1日,西安市推出了被称为“史上最宽松”的户籍新政,“三放四降”招纳人才:放开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放宽设立单位集体户口条件、放宽对“用人单位”的概念界定,降低技能人才落户条件、降低投资纳税落户条件、降低买房入户条件、降低长期在西安市区就业并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人员的社保缴费年限。

2018年第一季度,西安户籍政策又几次调整:1月19日,全市实行学历落户,只凭身份证、毕业证即可申请办理西安户口。2月1日,西安户籍新政进入2.0升级版,缩短9类业务办理时间,简化70%的证明材料,一人迁入,可举家随迁。3月22日,西安警方再次宣布: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两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

3月23日当天,西安落户人数达到创纪录的8050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76人,本科学历3139人,大专学历1258人,中专、技校学历505人;人才引进367人。

2017年全年西安落户人数257419人,而2018年以来落户人数已超去年全年,前三个月落户数是去年同期的11.5倍。西安户籍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初显成效。

此前八年只增40余万人,未实现城市总体规划

“此前西安户籍准入门槛较高,导致人口增长比较缓慢。一般要考上公务员或进了事业单位、大企业等才能落户,学历落户要研究生以上。”西安市公安局某工作人员介绍。

2008年西安常住人口数量为837.52万人,但截至2016年底,常住人口仅为883.21万人,8年时间只增加了45.69万人。按照2008年5月出台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西安2020年市区人口要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以当时的增长速度,规划的目标显然无法实现。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发生变化,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为高质量增长,更多要靠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要由人来完成,所以大家争夺人才,实际是对城市经济增长未来动力、创新驱动战略动力源的一种培育和共识。”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

近期,郭立宏到加拿大为学校引进人才。“现在已经是跨国争夺人才,高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是‘推波助澜’,双一流建设必须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必须靠人才。”

做好便民服务,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引才还不够,最终目的是留住人才。”郭立宏认为,“宏观而言,要让人才发挥作用,给他们提供实现价值的平台。微观来看,要重视给予人才的待遇及各种保障服务。”

当下,西安市提出“店小二”360度服务。同时,引才和育才并举,尤其是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引育并重,内外结合,合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提高服务意识,为人才提供保障,这种理念在落户办理环节可见一二。以“便民利警”为原则,西安公安部门主动“走出去”上门服务,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听说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新招聘了北航、南航等高校多名硕士后,阎良分局民警立即赶到研究院为他们现场办理落户。“自己落户后,父母也能投靠落户,简直就是秒迁!”研究生苏幸君在现场用“掌上户籍室”办理落户时很是意外。

一时间,大量人口进入西安,会带来哪些影响?西安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保障是否做好了准备?据公安部门介绍,户籍政策改革早在2016年就开始酝酿。2016年12月开始,历经一个多月,相关部门开了数十次会议研究、论证。2017年1月23日,西安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关于进一步吸引人才放宽我市部分户籍准入条件的意见》。“当时聚焦的主要问题就是城市的承载力问题,比如医疗、教育资源是否能够满足需求。最终西安市主要领导定了主基调,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发展解决,政策最终得以落实。”西安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武汉争取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

把人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

本报记者 程远州

坐拥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近106万在校大学生,武汉是全国三大智力资源密集区之一。然而近20年来,“孔雀东南飞”成为武汉的心病,每年30多万大学毕业生中,超过2/3流向外地。

更令人痛惜的是,武汉高校院所的众多科技成果,因体制机制障碍太多,无法得到及时转化,往往在“睡大觉”中错失市场机遇。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核心要素,决定了城市的未来。”武汉市招才局综合服务处处长何慧超说,武汉出台多项人才政策的总体目标,就是将人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

“以往城市发展靠土地经济、规模投资、人口红利等,但在新发展理念下,‘大干快上’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各地开始追求高质量发展,人才价值也迅速凸显。” 在何慧超看来,近来各大城市集中出台人才政策,是发展阶段使然。

“说明各城市现在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给予人才足够的尊重。”但十几年的人才工作经验,也让何慧超保持警惕,“必须提防恶性竞争,不能搞一哄而上,捡到篮子都是菜。”在他看来,城市发展的水平不同、产业发展方向不同,需要的人才也不同,城市引才应因地制宜、有所侧重,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用。

何慧超介绍,武汉招才引智工作亮点在于善用在汉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创新“大学+”人才政策新模式,实施了“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大力发展“菁英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海归经济”。

去年,武汉围绕“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的目标,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实行大学生落户“零门槛”,并提出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房、租房,出台大学生就业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全年实现大学生留汉30.1万人,创历史纪录。

“要留住大学生,首先要为其解决落户难、住房贵、收入低、岗位少的难题。”招才局协调推进部部长石柏林介绍,武汉出台的“留汉九条”就是为了集中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今年4月11日,武汉召开深化招才引智专题工作会议,进一步打造大学生留汉新政2.0版。一方面开展春、秋两季校园巡回宣讲招聘会,增强大学生留汉意愿。另一方面继续兑现“低于市场价20%”购房租房承诺,力争全年集中和分散交付大学生租赁房钥匙1.2万套。

此外,为长期留才,武汉还将在年内推进新改扩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40所,新增幼儿园学位1万个;推进89所中小学配套建设,力争完成20所,新增学位2.2万个。

深圳酝酿鹏城英才计划

理念比补贴更有吸引力

本报记者 吕绍刚

4月15日,第四届“智领未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在深圳举办,全国各地约4.3万应届毕业生到场求职。

签订劳动合同,就能获2000元就业补贴;落户深圳,本科生可拿到1.5万元的租房和生活补贴;离校后到入职前,有1500元的临时生活补贴。深圳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廖,感受到了深圳的“满满诚意”。

“有补贴固然高兴,但更重要的是深圳这种‘舍得给人才花钱’的态度以及传递出的政策理念。”小廖说。

除了应届毕业生,很多海外中高端人才也选择深圳。4月,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刚落下帷幕,夺得国际赛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总冠军的“Aeyesafe”项目团队就决定落户宝安,获奖项目中还有6个也初步达成落户意向。

“很多‘海归’专家愿意来深圳,看中的是深圳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活力。”招商局光明新区科技园有限公司市场部郭俊辰说,入驻其园区的深圳市孔雀计划团队可获资助经费1000万元至1亿元,还有160万—300万不等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补助、光明新区“鸿鹄计划”补贴等支持。“这些资助大部分是无偿的,对研发团队有很强的吸引力。”

今年2月,深圳印发《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筹集建设力度,扩大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供给实施;为海外人才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提高外籍人才签证和工作便利度。近年来,深圳先后出台多项人才政策,从海外高层次人才可获得最高300万元经费补贴,到新当选两院院士每人给予100万元工作经费和600万元奖励补贴;从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到“十三五”期间建设不少于30万套人才住房,在资金、制度、服务等方面加大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度。

截至2018年3月31日,深圳累计确认孔雀计划人才3264人,核发奖励补贴资金11.2亿元;截至2017年底,认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9933人,累计引进海内外留学人员10万余人,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超过51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0.7%。

“深圳的吸引力不仅在人才政策本身,更是由此展现了政府的决心和姿态。”在深圳创业的刘宗建认为,不断创新的人才机制是深圳长期保有竞争力的关键。

在深圳湾畔的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内,人才功勋墙、求贤阁、群英荟等建筑向游人传递着这座城市重视人才的理念。据了解,目前深圳正在酝酿“鹏城英才计划”,将推出新一轮符合国际惯例、体现深圳特色、更具突破性的人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