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武汉市民探秘110万卷城建档案 寻找共同的城市记忆

发布时间:2018-06-23 16:29:57来源:荆楚网

  市民走进武汉城建档案馆,现场查阅住宅电子档案(记者郑一鸣 摄)

  荆楚网消息(记者孙永军、蒙雪、李燕、冯骋 通讯员陈红梅)想知道自家房子的“前世今生”?想一睹百年建筑的珍贵影像?不妨到武汉城建档案馆一探究竟。6月23日上午,由市民代表、大学生代表、网友代表、媒体代表组成的采访团,走进武汉城建档案馆新馆库大楼,探秘110万卷武汉城建档案,寻找共同的城市记忆。

  110万卷档案珍藏千万人城市记忆 电子查询无需等待

  新馆库大楼是金潭路上的一处“神秘建筑”,这里藏有武汉主城区房建及市政工程档案,涵盖路、桥、隧、房屋建筑、重要地标等,馆藏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10万卷。一到目的地,网友们就迫不及待想要解开这些封存的城市记忆,然而刚走进一楼大厅,迎接大家的是现代化的电子查询机。

  武汉城建档案馆馆长王家乾向网友们介绍,市民装修改造房屋等日常档案查询已实现电子化,在大屏幕电子查询机上输入小区信息可快速查询,确认有存档后,提交身份信息进行登记,即可在阅览终端查看电子版档案,清晰、详尽、准确。

  市民现场查阅城建档案(记者郑一鸣 摄)

  电子查询机上可查询到公共设施档案存放情况,但因保密需要不能公开具体档案(记者郑一鸣 摄)

  工作人员展示民用建筑电子档案(记者郑一鸣 摄)

  来自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的余杰萍是东湖社区的资深网友,她表示,以前对城建档案工作不了解,通过参观,切身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和成就,尤其是市民买房、卖房和老房改造,通过档案馆的电子查询一目了然,的确很便民。

  “当然也有市民看了电子版心里依然不踏实,还是觉得纸质版档案才是靠得住的‘真档案’,其实都一样,但我们的工作人员会根据查询结果到对应的库房去,帮助有需要的市民调取纸质版。”档案管理科负责人韩进说。

  高科技扫描存储设备加持 微缩胶片档案寿命达500年

  在二楼信息技术科,各式现代化的文件影像拍摄机、图纸扫描仪、微缩胶片机、数字存档机激起了网友们的浓厚兴趣。工程师刘建汉介绍,通过缩微拍照机,可以轻松完成档案图纸的拍照,并转换为胶片存档;而数字存档机则可将数字档案转换成胶片。刘建汉拿出一轴35毫米胶片告诉记者,上面可存储500张文件,至少可保存100年,理论保存寿命可达500年。

  东湖社区网友“老洋”从黄陂驾车来到武汉城建档案馆,他表示印象最深的是用微缩胶片保存档案,“体现出档案管理与时俱进,用现代科技与传统模式相结合来管理档案,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武汉城建能做到这样确实不错,为他们点赞!”

  市民聚焦微缩胶片档案(记者郑一鸣 摄)

  现代化的档案扫描设备(记者郑一鸣 摄)

  市民现场见证一份城建档案的诞生过程(记者郑一鸣 摄)

  单个地产项目的建设档案可以排成一排(记者郑一鸣 摄)

  现场见证一份城建档案的诞生过程 110万卷档案这样安放

  在档案管理科负责人韩进带领下,网友们来到15楼的档案制作车间,现场见证了一份份城市建设档案诞生的过程。档案提交、装订归档、电子扫描、入库封存,每一个环节都凝结了工作人员大量认真细致的劳动。韩进介绍,为了使粘稠度合适,装订档案用的浆糊都是工作人员特制的。

  长春街小学三年级方北辰同学今天随父母参加活动,显得格外高兴。原来,妈妈想通过今天到城建档案馆的活动,让北辰亲自了解和体验武汉市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北辰同学告诉记者,他最喜欢的环节是参观15楼的档案制作车间,能够直观了解工作人员如何把档案剪裁、装订、整理和归档,他希望武汉能有越来越多的高楼。

  三至十楼是整个新馆库大楼的核心区域——库房,110万卷档案就存放其中。韩进介绍,库房顶上布置了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防火级别要远远高于普通公共场所,并每月对库房进行一次消毒。为了延长档案寿命,墙上温湿度表的数据也保持恒定,温度保持在17℃—25℃,湿度基本在60%以下。

  韩进一边介绍,一边手摇密集架把手,打开档案柜,福星惠誉水岸国际、湖北省博物馆扩建工程等档案材料一排排展现在网友们面前。韩进告诉记者,今年将逐步升级为智能化库房。届时,管理员通过电脑就可控制库房内的温湿度、消防、空调等全部设施。

  每层楼库房可存放27万卷城市建设档案(记者郑一鸣 摄)

  荆楚网现场移动直播,数万网友同时在线观看(记者郑一鸣 摄)

  是他们精确记录城市变迁 默默珍藏城市记忆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武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高度每天都在刷新;40年来,是谁在精确记录城市变迁,默默珍藏城市记忆?答案非城建档案工作者莫属。

  据了解,为全过程记录武汉城市建设的变迁,武汉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大街小巷、施工现场,拍摄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城区实景及旧貌等。还利用发掘馆藏资源,成就系列文化成果,如电视纪录片《武汉里份》、《武汉湖泊志》、《武汉工业建筑》、《武汉建设年鉴》、《城市视点与印迹》杂志等。

  “以大型电视纪录片《武汉里份》为例,将为武汉市现存的90余处百年里份建筑留下抢救性声像档案,使之成为武汉‘记得住乡愁’的有效载体。”王家乾馆长介绍,通过里份建筑,反映武汉里弄风情、名胜古迹、历史遗存、民生状态,体现武汉城市个性,将有助于武汉恢复老汉口的街区风貌。下一步,武汉城建档案馆将加大宣传,让更多市民了解城建档案,征集更多宝贵的城市建设资料,留住我们共同的城市记忆。

  位于档案馆一楼接待大厅的武昌“红楼”模型(记者郑一鸣 摄)

  位于档案馆一楼接待大厅的长江大桥模型(记者郑一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