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学生们在参观“一带一路”货币展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乐毅通讯员陈博)昨日,丝路泉踪“一带一路”货币展,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展,共展出“一带一路”沿线70余国的古今货币,有中原的五铢钱、开元通宝,东罗马帝国的金币,有被誉为“钱币上的万神殿”的贵霜钱币,也有象征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汉佉二体钱……这些精美的钱币,正是丝绸之路上商品贸易繁盛的见证者。这些珍贵货币的来源,除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外,还来自于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以及个人藏家的捐赠,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出借。
此次“一带一路”货币展,以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为线索,分别以商道驼铃和浩海帆影为主题,展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古今货币。在这些展出的货币中,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捐赠了708枚(种)正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流通使用的货币,另有42枚(件)古币由中国钱币博物馆出借,还有138枚(件)由个人藏家、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终身名誉馆长郑开顺捐赠。
值得一提的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建馆以来,90%以上的藏品出自于郑开顺。郑开顺此次捐赠的货币不乏稀世珍品:如古丝绸之路上的龟兹五铢、及铭文为“半朱”江户末期孝明天皇文久三年(1863年,清同治二年)铸于萨摩津岛(即今鹿儿岛)藩的琉球通宝,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钱币遗珍,还有十几枚日本贸易银元、法属安南银币等海丝货币及其他珍贵货币,更有世界上最早的贵金属货币——战国时期楚国的黄金货币郢爰等珍贵藏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表示,“一带一路”货币展是用钱币这个载体,整理千年丝路传奇,展现新时代丝路新金融的美好未来。据了解,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以汉代张骞通西域起,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丝路往来也日益频繁,中原货币与外国货币在丝绸之路上相互流通,这些精美的钱币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秦汉,发展于隋唐,在宋元时期达到鼎盛,并延续到明清,其中,宋王朝铸造精美的圆形方孔钱大量流向国外,显示了宋朝海上丝路的空前繁盛;而明清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银元贸易,既反映了中国大明、大清王朝的强盛时期,也记录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屈辱历史。
而展出的“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现代纸币,则反映了“一带一路”大家庭的政治、风土、信仰等内涵,展现了沿线的经贸往来,可谓是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万花筒”。
(作者: 编辑:袁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