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锐 平 同 志
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1月15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这次农村工作会议,是一次事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全局的重要会议。
过去的一年,全市“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实质性进展。一是粮食生产优势增强,总产首次突破百亿斤,形成了扎实可靠的工作基础和保障机制。二是在探索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尹集、双沟两个示范区建设推进力度很大,运行比较健康,各县(市)区、各乡镇积极试点,农村新社区建设框架拉开,引领和带动效果显著,广大农民向往、期待,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预计2012年农产品加工产值1375亿元,增长32.9%,居六大支柱产业之首。四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2年增长13%,连续4年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正逐步缩小。这些进步和成绩来之不易,浸透了农业战线同志们的辛劳和汗水,凝结了广大农民和企业家的劳动和创造。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就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讲四个问题。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高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一)农业现代化要靠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组织形式。工业如此,农业同样如此。就现代农业来说,第一,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起点。据测算,从事粮食作物生产,在北方单季地区,家庭经营的规模应在100亩左右,在南方两季地区,则以50亩为宜。第二,有规模经营才可以做到专业化,才谈得上品牌和效益。中部地区的实践表明,规模经营可以增加耕地面积6%到8%,提高单产10%左右,生产资料集中采购,还可以使生产成本降低15%左右,增效作用明显。第三,规模经营可打开农民增收新空间。我市农村人均耕地不到2亩,纯收入仅1600元左右,只相当于外出务工一个月的工资。受比较效益影响,现在农村的非农化、兼业化越来越明显,“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个困局早破解,农民持续增收就早见效。第四,当前发展规模经营的条件已经具备。2012年,全国耕地流转面积比2008年增长1倍多,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超过20%,而且有5个省份已超过40%。规模经营的比例已成为衡量一个地方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两年我市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逐年加快,2012年流转土地90多万亩,规模经营60多万亩,土地流转占耕地面积约20%。我们要顺应这个趋势,推动规模经营形成燎原之势。
一是因势利导,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要有一整套的制度来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把农民的后顾之忧解决好,让农民放心地流转土地,自觉地参与规模经营。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很有效的规模经营模式,像襄州双丰收合作社的托管模式等。各地要相互学习借鉴,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适应各地实际的规模经营模式。总体上看,粮棉油大宗农产品生产主要通过完善社会化服务实现规模经营;蔬菜、园艺等高效种植业,主要通过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土地租赁等形式实现规模经营;畜牧、水产等特色养殖业,主要通过发展规模养殖与推进加工流通合作实现规模经营。要逐步推广和扶持发展家庭农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主体和新模式,积极引导农村的科技示范户兴办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升级。新型农村社区等基础较好的地方,要引导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入股,实现规模经营,增效增收,还要积极探索组建土地银行或土地信托中心,接受农民自愿“存”入的土地(经营权),支付相应“利息”,再将土地(经营权)“贷”给有需求的经营主体。一句话,群众认同什么就搞什么,哪种形式效果更好就选哪种。要把规模经营作为考核农村工作的主要指标。
二是搞好流转服务,推动规模经营。要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鉴证、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使农民流转得放心,让从事规模经营的市场主体运转得顺畅。要加强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建设,及时处理流转中的意见和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和市场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是研究激励政策,促进规模经营。要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府引导,要敢于支持、舍得支持,采取奖补、贷款贴息等办法,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开展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活动,带动更多农户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对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要按农用地管理,解决好他们发展中的难题。农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农民培训等政策,要向他们倾斜。
(二)农业现代化要靠加工业的高度发达。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发展速度最快、与“三农”关联度最高、对“三农”带动作用最大的行业。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降到40%左右时,市场开始由消费原粮向消费终端食品转变;当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5400多美元,正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襄阳作为粮食生产大市、畜牧生产大市,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必须紧紧抓住农产品加工业这个关键,打造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很强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领军企业,叫响一批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有很高占有率的品牌,切实增强襄阳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2012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位居全省第二,总量做起来了,但还存在着产业规模不够大、产品层次不够高、竞争力不够强等问题,缺乏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大企业、大品牌,大多数企业还处在第二、第三方阵。河南已有30多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其中“双汇”是“亚洲第一肉类品牌”,“思念”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善借“他山之石”,综合运用政策、市场等多种手段,加快培育强壮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切实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
一是坚持对外招商与对内整合相结合,着力打造优势农产品“旗舰”企业。把襄阳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需要一批能够创造十倍甚至百倍价值的农产品“旗舰”企业。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国际500强、国内100强企业,积极引进与襄阳农业资源相对接的知名企业,借助他们的先进理念、技术、品牌带动襄阳农产品加工业提质提效。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内部整合。围绕麦面、稻米、油脂等优势产业,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重组,培育一批“旗舰”企业。同时,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全产业链经营。
二是坚持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与引进高端物流企业相结合,争取优势产业发展的话语权。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的现代物流园区和高端物流企业。山东寿光蔬菜闻名全国,除了庞大的蔬菜种植基地外,关键在于他们建起了全国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80多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年产蔬菜70多亿公斤,都是通过这个大市场销往全国各地和国外市场的。市场是个稀缺资源。没有高度发育的专业市场,是绝对不可能有规模经营的。各个县(市)区要把引进专业性的市场作为重要招商项目,通过引进企业来培育、开拓市场。有了专业化市场以及物流、冷藏等配套环节,枣阳的油桃、老河口的汉水梨、宜城的流水西瓜等优势产品,就会很快走进全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增强襄阳农产品在消费领域的影响力。
三是坚持政策支持与专业服务相结合,为襄阳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去年,我们在襄大、奥星等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现场办公,一企一策,实行保姆式服务,效果很好。这种做法要继续坚持。市县两级政府要进一步研究、完善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支持政策,设立产业基金,重点对企业实施整合重组、开展产品研发、争创知名品牌给予支持。
二、以城镇化为引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十八大报告鲜明的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破解这个难点的方式方法就是“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这是解决“三农”问题路径的顶层设计,也是我们党关于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科学思考。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是让农村群众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在“特色镇”和功能社区,实现农民生产生活由相对分散的乡村方式向集约化社区方式转变,组织管理形式由原始漫散的传统农业模式向标准化、规范化的现代农业模式转化,以此改变原始分散的自然村落面临的基础设施投入和群众生活改善效费比低下的困境。比如,现在一个行政村的适龄儿童数量已难以支撑一所小学,如果合并成5000至8000人的社区,就可以形成一所较高质量的小学。再比如,一个1000人左右的行政村只能配备一名医生,很难为群众提供全科服务,假如合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社区,就可以建立拥有几位专科医生的小型社区医院。在供电、电信、移动、文化等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我们必须逐步、有序地来探索以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坚持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加快向前推进。
一是要办好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试验区。经过一年努力,双沟、尹集两个示范区建设进展很快,示范带动效应初步显现。今年,要继续加快两个示范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建设,加快项目入驻和建设进度,加快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创新经营体制机制,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力争襄州示范区进入国家现代农业和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行列,尹集示范区进入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行列。各地要学习两个示范区的方式、规划、政策,学习这种新型发展模式。要注重发挥好示范作用,通过产业带动、技术辐射和人员培训等,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鼓励各地积极创建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示范区,形成各级各类示范区互为借鉴、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要总结完善示范区“高点定位、全域规划、创新驱动、系统推进”,用城乡一体化助推农村“第二次飞跃”,引领“四化同步”等工作经验,全面推进襄阳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要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一体化要素,抓紧编制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和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在此基础上,要大胆创新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资金投入上,要整合危房改造、扶贫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各种涉农惠民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要采取市场的办法,吸纳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成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公司,努力突破资金“瓶颈”。在规划建设上,要考虑群众的生活便利性和经济承受力,选址尽量靠近城市、中心城镇和产业集聚区,对经济条件差、短期无力搬迁的,可通过分期付款、设计小户型等方式减轻农户经济压力。在公共服务上,要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制定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统一标准,完善服务内容,健全工作制度,提升服务水平。要继续高标准抓好襄州和襄城2个市级样板点、9个县级示范点、97个乡镇级试点新社区建设工作。
三是要积极探索形成科学有效的新型社区制度体系。新型社区不单是解决公共服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一个重要平台,把更多的自耕农转变成现代农工。它是特色镇建设的重要基础。各地在新型社区、特色镇建设上,要敢想、敢闯、敢干、敢为,创出新路。第一批启动的社区,要及时把重心转到发展新型产业、培育新型农民、创新社会管理上来。要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深入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公开。要结合新型社区建设,研究探索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培养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主动性,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强化农民共同的利益纽带,激发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自治的热情,避免新建农村社区沦为“无人管理庭院”。
三、探索和创新农村发展新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是增强农村活力。我们要在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其他方面的体制机制。
一是支持发展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办、农民管、农民受益的专业生产经营性组织。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架构,能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这几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济实力还很弱,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配套政策和措施的有力支持。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努力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进一步增加,允许以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承担农、林、牧、渔和农产品加工重点工程等各类项目的建设和实施。要搭建服务平台,鼓励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农科院所、大专院校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要组织开展信息、培训、质量标准和认证等服务,帮助合作经济组织拓宽服务领域,增强营销能力。要加大人才扶持力度,鼓励农技人员和城市市民、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帮助合作社解决人才缺乏问题。
二是大力培育多元化的农村服务主体。社会化组织问题,既是一个生产组织问题,更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在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益性服务的同时,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方向,放活经营性服务,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发展农民急需的农机、农技、植保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农机手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使这些组织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充分发挥“保姆”作用,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替代的新生力量。
三是大胆突破障碍,集聚发展动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抓住农村新社区迁村腾地和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改造等机遇,搞好村级股份合作制试点,把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加快积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解决农村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要通过创新创造,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问题,过去一直困扰着我们,今年在“三万”活动中,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思路,采取对企业清运垃圾给予补贴的办法,探索建立“农户分类、村组收集、乡镇清运、县(市)燃烧发电或循环利用”的垃圾收集处理长效运行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环境整治难题。我们就是要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突破,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大发展。
四、学习提能、服务连心,切实担当起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历史使命
抓好“三农”工作,对于推动全局发展、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各地各部门要从我市农村土地占80%、农村人口近50%的市情出发,从粮食生产占全国近1%、全省1/5的地位出发,从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的战略高度出发,不断深化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自觉落实“重中之重”的要求,切实担负起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第一,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必须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推进中农村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准确把握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新阶段的新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要牢固树立城乡统筹观念,真正把“三农”工作放到“四化同步”的大格局中去谋划,不断探索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经验。要进一步明确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的责任,市级侧重政策制定和产业布局,县级负责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城乡一体化规划、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规模经营、组织涉农工程等,乡镇主抓惠农政策落实、服务组织培育、农村社会管理、农村新社区建设等,确保各有侧重、各司其责。乡镇是农村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乡镇党政班子是主要的责任主体,是决定农村发展的关键的少数。其发展思路一定要清楚,工作质量一定要提高。要整合政策资源,形成对“三农”的集中投入,积极争取上级支农项目,确保省委、省政府对襄阳的支持份额占全省的1/6;加大市、县财政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支出用于农业农村的数额逐年提高;强化土地经营管理,确保土地出让受益足额提取、定向使用。要围绕事关“三农”全局的重大问题,加强战略研究,找准国家政策与本地实际的结合点,探索经验,创造示范,引领发展。
第二,职能部门要形成推动“三农”发展的强大合力。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业部门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农业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发挥综合协调、调查研究、督促检查等职能作用,扎实有效地推进“三农”工作。各部门都与“三农”息息相关,一定要增强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明确各自在“三农”工作的角色定位,加大支持、服务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三农”的良好氛围。要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实施“回归”村官工程、大学生村官计划,积极引导外出务工经商能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第三,党员干部要提升落实“三农”工作的能力素质。“为政之道,重在落实。”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三农”工作本领、提升落实能力。要学习提能抓落实,追踪国际国内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研究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闻道而动,对标一流,找准适合襄阳的办法和措施,推进农业农村更好更快地发展。要突出重点抓落实,把推进农业发展的各项目标、要求、措施分解量化,把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决策、政策、制度具体细化,逐一转化成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和群众致富的美好愿景。要改进作风抓落实,克难求进,敢于碰硬,确保遇到困难能克服、遇到矛盾能化解、遇到障碍能突破,促进重点任务有效落实、工作目标如期实现。
第四,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发展热情。经济上充分关心农民物质利益、政治上切实保障农民民主权利,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要更加重视维护农民在土地、财产、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益,更加重视扩大村民自治范围,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相适应的乡村治理机制。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落实政策不缩水、不流失、不走样。要把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实事一件一件地落实到农民群众中,特别要加强农村扶贫工作,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能享受,让惠农政策普照农村大地,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农民。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