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李新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四化同步”,关键在“同”,难点也在“同”。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也必须在“同”上多做文章,避免“空城化”;必须在“健康”上着眼,切实防“五空”。
防“空壳”。城镇化前提是要产业化。没有产业的支撑,谈不上新型城镇化;没有经济的内核,是后劲不足、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一味盲目扩张“摊大饼”,幢幢新房拔地而起,片片楼群铺天盖地,没有基础设施的跟进联动,没有产业化的有力推动,没有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没有多种服务业的配套拉动,只能是有城无“市”,有镇无“业”,空有其表。这种“外壳”是不堪一击的。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首先应当是居民创业就业的过程,产业兴旺兴盛的过程,经济发展发达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占地盖房建楼造城的过程。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把产业立城、产业兴镇摆在首位,狠抓兴业创业就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新型产业,通过产业的主导、经济的繁荣,增强城镇实力和吸纳能力、辐射能力,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
防“空心”。新型城镇化的“心”在人,“魂”在人,要以人为本,不能见物不见人。人是活力要素、活跃因素、活流元素。城镇化必须不断提高人口集聚度,没有一定人口的集聚,城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人口集聚,加上产业集群、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城镇化才是全面的。现在的问题是人口集聚不够。湖北省小城镇“小、弱、散”的问题比较突出,全省746个建制镇,城镇人口在3万以上的仅占12.4%,接近60%的城镇人口不足1万人。集聚不够主要是集聚不了。一是产业不发达,吸纳能力不强。近五年,全省农村转出去劳动力1100万人,而新增城镇就业32万人。仅2012年,全省累计净流出人口386万人,大量人口红利外流。二是户籍门槛使人难融入、融入难,进城务工经商创业的人们仍然是“打工”族。湖北省2012年城镇常住人口达到3092万人,但城镇户籍人口仅为2130万人,也就是说约有近千万生活在城镇里的人不能享有城镇居民的待遇。看来,要防“空心”,就要大力实施“新市民工程”,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均等化的就业服务;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湖北省现在的城镇化率达52%,规划到2020年达到61%,平均年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如没有大的突破是很难的。
防“空巢”。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这是大好事,也衍生出大问题:新农村建设缺乏“三体”(生力军群体,投入主体,创业实体);农村普遍出现“三留”(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农村空巢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使广大农村没有生机、没有生气。这既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隐痛,也是阻碍新型城镇化的重大隐忧,还是社会管理方面的巨大隐患。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把城镇的吸附能力大大提升,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既有增收门路,又能照顾老幼,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防“空农”。新型城镇化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农业现代化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根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城镇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农业是母体,农民是主体,农村是本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始终把农业现代化摆在重中之重,决不能在大量占用耕地,农民种粮无田、就业无门、救济无份的情况下推进城镇化,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推进城镇化,决不能在农业萎缩、农村衰败、农民弱困的情况下推进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生产经营主体的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的现代化。要科学定位,结合实际,选准路子,建设现代农业,为城镇化奠定物质基础;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城镇化提供支撑实力;深化改革,破除障碍,创新农业经营管理,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农村人口市民化和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牢固树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理念,努力走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防“空绿”。绿色,是美丽中国的主色调;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植绿、扩绿、护绿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重要任务、重要责任。如果一个城镇,见到的只是水泥房、水泥路、水泥场地,一片“无机”,一片“硬”化,一片光秃,没有林茂,没有草绿,更谈不上鸟语花香,那么,这只是枯城一座、死镇一个。这样的城镇,不适宜人居,也不适宜招商,更谈不上品位城镇、品质生活。要积极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切实有效地加强森林城市创建、林业生态示范县建设和乡村绿化工程建设,使城镇真正成为生态优美、环境优雅的绿色家园。
(作者系省人民政府参事)
(作者: 编辑:ADMIN)